食品安全沒人能置身其外
2013年07月03日05:59 來源:檢察日報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姚雯/漫畫
6月20日中午1點,北京某單位食堂。幾位管理員正在收拾職工自助午餐的剩飯菜。大半盆的紅燒雞腿在一排空空的菜盆中間顯得很扎眼。“每次剩得最多的都是雞肉……”一位管理員說。
6月25日早7點半,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學校門前。每個進校門的學生都將前一天學校下發的“本學期學生午餐情況調查表”放在一張桌子上。“建議學校配餐盡量不吃雞肉”,收表的老師告訴記者,她看到許多調查表上都有學生家長寫的類似這樣的話。
6月26日晚8時,北京海澱區某超市,一位促銷員扯著嗓子喊,“雞腿便宜賣了,驚爆促銷了!”在促銷員熱鬧的叫賣聲中,記者觀察了十多分鐘,出售雞肉的貨櫃前幾乎沒有顧客駐足。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聞雞色變——市場上出售的肉雞都是打過激素的,而且都服過很多抗生素,孩子吃了會過早發育,成人吃了體內也會產生抗生素耐藥性反應……
今年春天,席卷大半個中國的禽流感更加劇了人們對食用雞肉的恐慌。今天,我們還能不能吃雞?
如何讓消費者安全放心地食用禽類食品?
6月2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組織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有關專家座談,就目前禽類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問題答疑解惑,建言獻策。
為什麼吃雞不放心?
“在飼料中用激素促進生長的情況是沒有的,主要問題是抗生素用得不規范”
據消費者協會調查,飼料喂養,有激素,有抗生素,是絕大多數消費者放棄食用雞肉的主要原因。消費者的這些顧慮到底有沒有道理?專家們又如何看待老百姓的這些擔憂呢?
“在飼料中用激素促進生長的情況是沒有的,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抗生素用得不規范。”北京市農林科學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家禽養殖研究員劉華貴介紹,以前的肉雞要一百多天才能長成,現在有的幾十天就可以了。這種速成雞是經過育種出來的,長得快是因為它們吃得多,不是因為吃了促進生長的東西或者是藥物。喂養肉雞的飼料是由糧食配置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豆粕,還有一些添加劑,添加劑主要是營養劑,有補鈣、補磷的,好比嬰兒的配方奶粉。根據動物的營養需要,需要什麼就配什麼,保証動物營養全面,長得也健康抗病力強,“消費者對飼料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雞肉吃起來不像以前那麼香了?
劉華貴告訴記者,肉雞的品質涉及到幾個方面,首先是安全問題,吃了不得病;其次是有沒有營養價值;最后是好吃不好吃。現在食用雞肉用的品種都是長得快的肉雞,它們最大的優點就是成本低,價格比較便宜,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營養需求。但不是說長得快一定不安全。隻要飼養、環境條件到位,用藥防疫規范,是可以做到安全的。
劉華貴也表示,長得快的雞體質稍微弱一些,如果飼養條件不達標就容易生病。合理應用抗生素是安全的,不正確的應用就會帶來殘留。養殖戶怕雞得病,沒有得病的時候就去預防,如果監管不到位,抗生素就加得多,或者加得時間長。用量大了,就可能會帶來食品安全的問題。
“其實,農業部對於允許在飼料當中添加的添加劑,包括維生素,都有對劑量的嚴格規定。但就像有些人,一感冒就去打吊針,養殖戶對雞也有這種過度治療的觀念,好像不給它吃藥就不放心,這種情況在生產當中的確存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營養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張宏福說,“對養殖戶從觀念上引導、從技術上進行培訓非常重要。”
標准缺失之痛
“神十”在太空呆了十幾天安全返回,“這是因為航天工程有整個產業鏈的標准化”,而食品領域不少標准缺失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孫寶忠近兩年的研究課題之一就是畜產品的安全質量。“所有畜產品的安全設計都要有一定的標准,同時要有嚴格精密的管理體系,尤其是對於人員的管理。近年來肉類、奶類產品問題比較多,事故也比較多,很多時候問題不是出在法律法規和標准方面,更多的是在於從業者的精神污染。他們的價值取向和具體操作出了問題。”
孫寶忠告訴記者,現在養殖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從農民轉化為職業工人。近年來,我們國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一直在引進世界各國的先進方法,但效果不是很好。集約化的管理方式與我國養殖業現階段的水平並不很配套,就像是用管理大學生的標准去管理幼兒園的孩子,因為我們國家的產品和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沒有標准化、組織化、規模化,想保証食品安全難度很大。
孫寶忠以有機產品的標准國內外存在的差異舉例,“有機產品是不允許使用抗生素和化學合成的添加劑的,我們的有機產品與歐盟有機產品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們對有機產品認証是一種定性的原則,在量化上很差。”
“神十”在太空呆了十幾天安全返回,老百姓對於征服宇宙這麼大的事都不擔心,但遺憾的是,他們卻對雞肉能不能吃這樣的事如此糾結,原因何在?
中國科學院前方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蔣佃水一語中的,“這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航天工程有整個產業鏈的標准化,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綜合標准化。”
“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要跨到現代化、規模化、適度集約化的方式,我們的食品安全就可以放心了。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搞家禽防疫,我到美國留學學的畜牧業,我看到美國所有的官方數據,企業都是單獨獨立地工作。我們借鑒了美國的制度,為什麼到最后我們沒有發揚光大,這是因為中間有很多部門之間的沖突。”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業規劃專家黃德林說。
“不能一談到食品安全就說政府沒有監管好。真正的食品安全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監管出來的,監管是后面的問題。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提科學和經濟是兩張皮,要結合。很多問題是科技沒有把好關,我們作為科技工作者有責任。”蔣佃水說。
“隻有實行規模化和集約化,才能保証我們的食品安全。農業部花了很大的力氣建立一整套的農業標准追溯體系。農產品的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也是監管出來的。如果沒有監管這個環節,進入市場的產品就是亂麻,是無序的。”黃德林說。
可以借鑒的國際慣例
官方獸醫官、第三方檢測認証、可追溯性機制,這些被實踐証明行之有效的制度,應予借鑒
對外經貿大學博士生導師夏友富教授指出,要保証食品安全,有幾個國際慣例可以借鑒:
一是要推廣官方獸醫官制度。它是指以被授權的官方獸醫為動物衛生執法主體,直接代表國家對動物飼養、經營和動物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經營環節中執行動物衛生措施的情況,獨立實施全過程監督、控制和管理的制度。這是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一種獸醫管理制度。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這一制度。
其次,要建立第三方檢測認証制度,現在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現在所有的相關部門都有檢測機構,這些檢測應該放在社會,政府管不了這麼多養雞的、養鴨的,必須要放權。
第三,必須建立可追溯性機制。比如,一些國家是把牛的標簽放在耳朵上,哪頭牛出了問題馬上就能找到源頭。養雞廠也可以這樣做。
最后,要搞區域化管理。哪個地方出了事,隻在出事的區域採取措施就可以,以防產生過激反應。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法為基。讓消費者放心消費,制度保障才是根本。”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讓百姓吃得放心,當務之急要做好以下幾件事——
一是抓緊打造消費者友好型的法律體系。現在有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修改食品安全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希望修改后的法律能盡快走向日常消費生活。
二是期待打造一個消費者友好型行政監管體系。中國是官本位的社會,能夠和不良商家對壘的,除了政府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主體。每個消費者現在雖然都有維權的願望,但是實踐當中存在著為了追回一隻雞,就要殺掉一頭牛的問題,甚至你殺了一頭牛也未必能追回一隻雞,當前需要消除監管盲區,打造監管合力,盡快形成信息共享。
三是打造消費者友好型的自律體系。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發生糾紛,有約定的應該按照約定,沒有約定的按照法律規定解決。
四是需要打造消費者友好型的爭議解決體系,除了司法體系,包括消協的民間投訴,行政部門的行政解決,行政調解、仲裁制度、糾紛解決方式都應該形成一個金字塔。
五是應該打造消費者友好型的社會監督體系或者是社會公治體系。要發揮行業協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職能,清除潛規則,自我加壓就是最大的保護,作為有關監管部門的得力助手,作決策者的順風耳和千裡眼。
六是打造消費者友好型的消費教育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教育體系裡,最應當教育的不是消費者,現在要加強對生產者、經營者和流動企業的教育。
編織食品安全“天網”
除了經營者、監管者,消費者也肩負責任,“不要自認倒霉,要舉起社會監督的大旗”
一飯膏粱,維系萬家。“食品生產經營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食品的生產經營來不得半點馬虎,這不僅考驗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也考驗從業企業的誠信問題。近年來接連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無論是白酒塑化劑風波還是之前的瘦肉精問題,都在拷問著相關責任企業的誠信。甚至有的企業明知行業潛規則,卻懷揣法不責眾的心理,結果,一旦真相大白於天下的時候,導致一個行業信用失守,所謂的為牟利口口聲聲喊著的誠信,卻在時時刻刻透支誠信中灰飛煙滅。”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姜天波說。
姜天波強調,對於商家而言,消費是財富之源,而消費者就是衣食父母。忽悠消費者的代價,透支的是誠信,失去的是民心,而最終丟棄的是市場。可以說,消費者對食品的放心,要從生產經營者的良心入手,企業的誠信不僅需要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更需要從業者時刻自我考量。事實証明,在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依靠透支誠信的經營來攫取商業回報,其結果都將是自掘墳墓,被市場拋棄。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12315工作指導處處長劉家明提醒消費者,要理性消費,不僅要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也要為整個社會的食品安全擔當一份責任。
“比如要買一件東西,首先到哪兒去買要明確。消費者應該要到有資質的、讓人放心的場所去買東西;然后是怎麼買,尤其是食品,至少要看它的包裝、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在購買過程當中,同時需要有憑証和票據,要不然証明不了你在哪個場所買的;最后,消費者要知道維權的途徑,發生消費爭議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維權。同時,作為社會的公民,不隻要能夠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要參與到社會監督當中來。買了不合格的東西,不要自認倒霉,要舉起社會監督的大旗,發現假冒偽劣的產品,積極的向有關部門舉報,在維護好自身合法權益的時候,也要為整個社會作出貢獻。”劉家明說。
“食品安全事關每一個消費者,沒有人能置身其外。全社會要行動起來編織食品安全監督的天網,保障食品安全需要職能部門盡職盡責,企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並行,有效的市場機制、有序的利益導向都是保障食品安全發揮作用的有效機制,隻有形成合力,才能不斷破解食品安全風險監控的難題,讓百姓享受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姜天波說。
(來源:檢察日報)
![]() |
中國人大 |
|
1、中國出台特種設備安全法 保障民眾防范安全陷阱 2、蔡昉:中國城市化應是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 3、新疆鄯善發生暴力恐怖襲擊 4、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 5、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免名單 |
中國政協 |
|
1、外交部:中方反對美方就新疆暴力恐怖襲擊案妄加評論 2、江蘇鹽城成立首家縣級慈善醫院 3、高職院校“專升本”該剎車了 4、兩會會談未來應盡早朝政治議題邁步 5、金門人喝大陸水?這回有戲 |
中國工會 |
|
1、“租証”亂象背后的利益鏈 2、【健康提示】減肥應走出5大誤區 3、南京軍區某部研發出能耗監控軟件 4、英博物館古埃及死神像自動旋轉 5、【熱點關注】何以重塑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心? |
中國婦聯 |
|
1、兩天內,江西9名兒童溺亡 2、為何“人人都愛劉德華”? 3、女領袖的“女人味” 4、即使逆光也要飛翔 5、“可口可樂520計劃”福建啟動儀式舉行 |
播客·視頻 |
|||
|
|
時政要聞 |
|
·提意見決不搞“秋后算賬”(現場·直面時代問題 助力中國前行) ·國家主席習近平任免駐外大使 ·劉雲山會見緬甸鞏發黨代表團 ·俞正聲分別會見泰國上議院副議長和日本亞洲交流協會代表團 ·福州“四個萬家”蔚然成風二十年 |
頻道精選 |
|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
||
|
重要理論 |
|||
李君如:黨的先進性的具體體現 李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法治意義 常修澤:自然壟斷性行業也可以引入競爭 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 俞可平:善治,打通幸福之路 程恩富:虛擬經濟並不創造真實財富 |
時政資料 |
|
●胡錦濤活動報道集 ●吳邦國活動報道集 ●溫家寶活動報道集 ●賈慶林活動報道集 ●李長春活動報道集 ●習近平活動報道集 ●李克強活動報道集 ●賀國強活動報道集 ●周永康活動報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