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7日23:26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7日訊 (記者 倪偉齡 專欄) 今天下午,人民大會堂黑龍江廳燈火輝煌,大廳中一幅碩大扎龍自然保護區“九鶴鳴日”壁畫映襯著一派祥和氣氛。今天是黑龍江團開放日,中外150多家媒記者體聆聽代表們結合實際談學習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為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摯誠心聲。
中國經濟網記者現場提問(中國經濟網記者徐露 攝)
代表們暢談意猶未盡即進入媒體提問時段。中國經濟網記者第一個發言:“請問陸昊省長,黑龍江要打造全國綠色食品第一大省,提出建設‘生態大糧倉’和‘綠色大廚房’,今年要實現7500萬畝綠色有機食品認証。同時第一次提出全省投入8億元支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其中拿出2億元用於營銷渠道建設。從‘生態大糧倉’到‘綠色大廚房’,從生產到銷售,從田園到餐桌,省長提出關鍵一招是要進行營銷模式創新。請問為什麼提出營銷模式創新?對此具體有什麼部署措施,怎樣落實到位?第二個問題是:“請問農墾總局隋風富書記,黑龍江去年糧食總產量超過1200億斤,其中農墾近430億斤,實現糧食總產‘十連增’。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5億畝耕地過度使用農藥化肥,有人據此認為黑龍江去年總產1200億斤糧食是靠農藥堆化肥催出來的。黑龍江糧食‘十連增’是否靠農藥化肥增產的?糧食品質安全性究竟怎樣?”
面對這個億萬老百姓最關心舌尖上的安全問題,陸昊省長首先答道﹔“黑龍江一年一季糧食生產,休耕時間充分,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加上冬季寒冷漫長殺滅虫害,糧食生產所用農藥化肥在全國是最低的。食品安全是生產出來的,也是銷售品牌信用保証立起來的!銷售渠道其實就是信用渠道。在全國提起黑龍江綠色食品,都知道‘五常大米’,但那只是地理標志品牌,不是產品品牌。銷售還要在品牌、渠道上下功夫。黑龍江綠色食品創新營銷模式,在全國建立100個大型旗艦店,3000個獨立品牌超市、連鎖店,上萬家有信譽的主流超市,就是要疏通渠道樹立品牌。2月26日,我們在香港旗艦店開業,香港市場對綠色食品要求是非常嚴格,對歐美產品也一樣。最近北京旗艦店也即將開業。綠色食品信用是由天然信用、品牌信用、渠道信用組成的。現在我們綠色食品生產這頭安全沒問題,關鍵要抓銷售這頭,把糧食賣好!黑龍江綠色食品去年增長19.9%,成為增長最快的全省第二大產業。我們公布了《綠色食品發展綱要》,把哈洽會展銷變成不落幕的綠色食品博覽會,吸引大的食品加工企業。但薄弱環節恰恰在營銷方面,還要結合政府有效地可追溯監管系統和品牌渠道建設,我們很有信心實現這個目標。”
陸昊省長同時幽默回答中國經濟網記者第二個問題:“哈爾濱冬天零下20多度,那是真冷!比冰箱零下18度都冷,但寒冷可保障綠色食品品質,增加我們綠色食品競爭力。黑龍江糧食和綠色食品增長不是靠農藥堆化肥催出來的,重要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增產幅度大。”
隋風富代表補充道:“1200億斤糧食是否是靠農藥化肥堆出來的?我給大家列舉一組數據,黑龍江農藥化肥用量低於全國43%,每畝僅用20斤,低於國際公認的化肥安全底線5%。農藥用得那就太少太少了,低於發達國家幾倍。嚴寒本身就使作物病虫害少。黑龍江糧食增產主要是靠調整種植業結構,調整種植一億畝玉米、八千萬畝水稻確保穩產高產,農業機械化水平高也是增產重要原因。”
陸昊省長和隋風富代表回答引起會場一陣熱議,翟友財代表提出﹔“國家應對一畝地上多少農藥化肥有個明確標准,進行標注追蹤讓老百姓吃著放心!”我正好有個這方面的議案。黑龍江電視台記者現場採訪中國經濟網記者,為什麼對這一話題關注提問?對省長回答是否滿意等?
中國經濟網記者面對著鏡頭答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對黑龍江而言,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非常意義重大。陸昊省長正是站在這一高度回答這一社會關切熱點問題。”
大糧倉黑龍江正在擔負起建設國家安全食品生產基地重任!
代表委員小資料:
陸昊,男,漢族,出生於1967年6月,籍貫上海,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8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高級經濟師。現任第十八屆中央委員,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
隋鳳富 男,漢族,1956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高級經濟師。
翟友財,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密山市柳毛鄉團結村水稻協會負責人翟友財。
更多報道請見中國經濟網“改革2014——2014全國兩會專題”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