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議政錄)從3歲到18歲,孩子們還缺什麼——女代表節日裡的教育思考
新華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李錚、劉羊?)“我們的孩子從3歲上幼兒園,到18歲高中畢業,一直都在拼命的學習知識,但這遠遠不夠。道德缺失、法治淡漠、人生觀扭曲、職業迷茫,都應是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又是一年國際婦女節,在京履職的女代表節日裡最關心的是孩子。
全國人大代表、沈陽市評劇院副院長馮玉萍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傳統藝術植根校園工作,她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滋養是潛移默化的。藝術教育不能短時間讓你歡笑,更帶不來錢,卻可以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學校裡體音美小科、副科的現狀應該改變。”
關於道德啟蒙,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北票市尹湛納希高級中學老師劉宏艷完全贊同馮玉萍的觀點,她說:“《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道理易懂、朗朗上口,應大力從幼兒園開始推廣,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善良、互助、孝順的啟蒙教育。而且道德教育應伴隨著教育的全過程,現在小學都有思想品德課,但到了初中、高中就消失了,應該補足這一課。”
青少年犯罪現象屢見不鮮讓全國人大代表、遼陽市第一高級中學老師王家娟憂心忡忡,她說:“各學校都有法治教育,但泛泛地講和不講沒有區別。應將法治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每周都有課時,讓孩子從小懂法、守法。”
目前,一些農村地區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將鄉鎮的孩子都集中到縣城上初中,十二、三歲就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劉宏艷說:“這樣雖然能讓孩子學得更好、鍛煉自理能力。但青春期的孩子遠離父母,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又有了風險。學校、家長、社會都應想方設法加強他們的心理輔導。”
談到對初中生危害最大的事,馮玉萍代表說:“對未成年人進入網吧應該嚴格治理,利用指紋識別等技術手段狠抓執法工作。”
作為多年高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劉宏艷發現,現在高中的大部分學生,隻知道讀書考大學,考出高分進名牌大學,但他們對自己沒有明確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將來適合從事什麼職業,從而導致高考填報志願時常常猶豫不決,甚至束手無策。
劉宏艷的調研數據顯示,在大一學生中,有75%的學生認為目前這個專業不是自己所喜歡的,85%學生認為,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不會選擇現在這個專業。
劉宏艷說,這不僅對孩子實現人生價值和個人發展不利,而且也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高中階段是認識自我的主要時期,是職業生涯規劃形成的關鍵時期,應加強高中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認識,在這個時候發掘自己的職業潛能,為自己制定一套長遠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非常必要。
對此,劉宏艷建議,“職業生涯規劃”應作為一門課程規范地進入高中課堂,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給學生開設,並且規定每學期不少於10課時。同時,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作為一項主題性綜合實踐活動,活動形式可以是“職業體驗”“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等主題內容,讓學生隨時隨地地獲得職場經驗和職業體驗。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