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 中國網 馮竹攝
中國網3月9日訊(記者 馮竹)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自然遺產隻有193處,僅相當於世界文化遺產的1/4。目前獲批的世界自然遺產主要分布於發達國家,我國現有世界自然遺產隻有10處。歐美發達國家對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非常重視,自然遺產已成為國民素質教育和科學教育的基地,並因旅游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他認為,當前正值我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重要時刻,雅丹地貌自然遺產的申報將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添上一筆重彩。
據悉,雅丹地貌是我國干旱區特有的地貌景觀,形成於距今6500萬年的新生代地質時期,是長期構造活動、環境變化和地貌演化的結果。雅丹地貌造型奇特,成因神秘,深受地質地貌學者和旅游愛好者的親睞。雅丹地貌完全滿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自然遺產”申報要求。
雅丹地貌沙塵是大洋中鹽和微量元素提供者
中國是國際上雅丹地貌(Yardang landform)正式命名的地方,也是雅丹地貌最主要的分布區。中國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甘肅西北部、青海和新疆,如柴達木盆地西北部、新疆羅布泊周邊地區、新疆哈密地區、甘肅疏勒河中下游地區。其中,甘肅敦煌雅丹地貌(俗稱魔鬼城)位於古絲綢之路沿線,是雅丹地貌分布最集中,地貌類型最齊全地區,也是雅丹地貌命名地區,是目前唯一以雅丹為主題的國家地質公園,在雅丹地貌保護、研究和旅游開發中走在前列,而疏勒河中下游地區雅丹地貌類型齊全,分布有不同地質基礎,不同發育時期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分布區也是野駱駝等世界瀕危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所有這些條件都符合世界自然遺產的申遺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雅丹地貌雖然距離海洋千裡之外,但其沙塵卻是大洋生產力的重要營養鹽和微量元素的提供者,尤其對於受到微量元素限制的高營養鹽低葉綠素(HNLC )海區的生產力和生態環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影響到全球碳循環和氣候變化。然而這些重要知識長期以來不為人知。
通過申遺,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注雅丹地貌,讓更多人在這個過程中明白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增強陸海統籌觀念、增強環保意識﹔讓人們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申遺的成功無疑將為我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錦上添花。
中國對雅丹地貌研究滯后
談到目前的雅丹地貌研究情況,焦念志院士表示,目前我們對於雅丹地貌的地質學、地貌學、環境科學和旅游學等方面的基礎科學理論和相關應用研究還很欠缺,國家有關方面要下力氣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支持和加強,為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提供基本科學理論基礎和科學支撐,同時要組織相關專家開展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可行性論証,並不斷推進申遺進程。
他呼吁國家加強雅丹地貌的地質學、地貌學、環境科學和旅游學等方面的研究,為申遺奠定堅實的基礎。
雅丹地貌不僅是甘肅的工作
焦念志指出,申報以雅丹地貌為主題的世界自然遺產,不應該僅僅是甘肅敦煌的工作,也不應該僅僅是甘肅省、或者是西北地區的工作,而應該納入絲綢之路總體規劃,有計劃地扎實推進。各級部門要對申遺工作給予充分重視,上下聯動,分步驟按層次地有序開展。他建議由雅丹地貌核心分布區的甘肅省牽頭,聯合青海和新疆兩個雅丹地貌主要分布省區,向國家申報,爭取進入住建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的第三批《中國世界自然遺產預備名單》,為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邁出堅實的一步。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包括從平面媒體、電視宣傳片、網絡媒體等多途徑來展現解雅丹地貌的風採。
焦念志建議將雅丹地貌申遺工作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總體規劃中,加大對申遺工作的宣傳力度,並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申遺工作,並最終為絲綢之路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完)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