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0日14:01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意在夯實雙邊關系基礎促進經貿發展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藺博 李敏):2014年是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正在北京出席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人大代表們,就如何辦好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各抒己見。他們認為,中國與東盟有著相通或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共同的發展願望,加強文化交流有助於推進雙邊關系全面發展。多姿多彩的文化交流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給雙方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中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自貴菊(女)是梅葛文化的傳承者,作為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她一直為組織村民去東南亞國家登台傳唱梅葛努力著。她介紹說,梅葛文化是彝族文化獨有的一種唱腔,就是把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事情用歌曲的方式唱出來。她為民間歌唱者去東南亞國家演出做組織和服務工作已有5年,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登上東盟國家的舞台。她說:
“因為雲南挨著東南亞國家,我們州裡面都會把梅葛唱得好的聚到一起到東南亞那邊演出,我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將梅葛文化帶到東南亞,登上東南亞的舞台,傳承我們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文化交流有助於促進雙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李康(女)建議,2014年廣西將加大中國與東盟國家民間的交流力度,通過相似的文化血脈共同傳播東方文化。
“我們把廣西很有特色的少數民族的舞蹈、雜技、地方戲的精品帶出去,都很受(東南亞國家人民)歡迎。中國和東盟應該聯起手來研究東方文化,加強交流,共同傳承東方文化中特有的優秀品質,去弘揚東方文化。我在很多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都能感覺到(雙邊人民)很親切,而且(交往)也很融洽,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很談得來。”
李康建議,中國東盟文化交流的趨勢除了領域的擴展,還應深入專題性的研究,加深彼此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廣西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廣西南寧市長周紅波認為,不應把文化交流單純地當做一種節慶,而應該把文化交流打造成一種平台,通過這些文化平台來為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提供更好的條件與機遇。因此,周紅波提出了文化與經貿相互促進的建議。
“我們專門做了一個中國東盟的商務區,每個國家規劃了一個區域,從它的建筑風格也好,裡面的一些文化元素也好,我們希望大家去加強經貿合作的同時,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去領略一下東盟的這些文化。”
事實上,加強與中國文化交流也成為東盟國家的一致共識。列席本屆人大會的越南大使阮文詩認為,舉辦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推動雙方民間交流,增加相互了解,增進彼此友誼,從而進一步夯實雙邊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人文基礎。
“中國與東盟有很多文化交流的項目,包括越南在內的所有東南亞國家都願意積極參與文化交流年的項目,進一步增進中國與東盟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友好感情。”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亞太與全球戰略院研究員許利平認為,當前,舉辦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對於雙邊還具有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那就是促進經貿發展。
“隨著我們經貿關系的不斷深入,有很多項目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如果這些長期的經貿項目比如說高鐵的項目、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沒有深厚的社會人文基礎和沒有相互信任的話,那麼這些中長期的項目是很難持續也很難進行的,所以,(文化交流)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為了更長遠、可持續的(經貿)發展強化雙方之間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