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大專題|政協專題     熱詞:歷年兩會|熱搜榜
人民網>>中國人大新聞>>代表委員報道集

人大代表吳仕民:恢復繁體字 傳承傳統文化

2014年03月10日14:44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央廣網北京3月10日消息(記者許新霞)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吳仕民強烈呼吁恢復繁體字,傳承傳統文化,並把這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部分內容加以重視。

  吳仕民代表對於恢復繁體字給出了三個理由。

  理由之一,他認為50年代出現的簡化字違背了漢字結構的規律,甚至沒有規律可循。他拿“東”的繁體字“?”舉例說明,認為繁體字從字形上一目了然,“太陽升起來恰好在樹叢裡的時侯,那邊就是東方,”而現在的“東”沒法從字形或是字義上加以解釋,他認為類似這樣的字很多。

  理由之二,他認為簡體字使中國的文化傳承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礙,因為我國在60年以前所有的歷史文化典籍都是用繁體字寫的,現在的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學生拿到那些東西,完全不能讀,還要借助翻譯,借助於轉換才能認出那些字來。他擔心如果再過若干年以后,已經形成了習慣,那些繁體的典籍就有可能成為“死”文字了。就象現在的滿文一樣,現在全國沒有幾個人能認識。

  理由之三,他認為現在簡體字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文化間的交流,因為,古代繁體漢字形成以后,周邊有一個漢字文化圈,包括現在的越南、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很多國家對中國的繁體字比較熟悉,但對現在的簡體字卻知之甚少,這影響了相互文化間的交流。

  吳仕民擔心,現在中國正在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辦100多個孔子學院,將來教的也是簡體字,如此,將來教出來的其他國家的漢學家又不懂中國的古籍,不懂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為現在中國大陸之外的其他華人國家和地區,除了新加坡是簡體字,其他香港、台灣、日本、馬來西亞等都用的是繁體字。吳仕民指著會議室裡挂的書畫作品以此為例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幾乎都是用繁體字來表現的,這種現象容易造成人們思想上對中國文化認知的混亂。

  對於繁體字的回歸,吳仕民認為,這是保存文化、糾正錯誤,不是瞎折騰。解放初期,曾經6億農民學文化,繁體字寫和認都比較麻煩,所以出現了簡體字,這是時代的客觀原因造成的。到今天為止,越到盛世,越應該考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於可能造成的認讀寫麻煩,吳仕民認為,這不是問題,從簡體字到繁體的轉換,不需要太長時間,即便是造成短期的困難,但兩害相較取其輕,文字對一個國家非常重要,從簡體字回到繁體字是對中華文化傳承非常有意義的一件大事。

(來源:央廣網)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解兩會

熱搜詞熱搜代表熱搜委員議案提案

數據來自360新聞

代表委員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