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1日14: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著名詩人舒婷在福建代表團小組會上發言呼吁政府加大對文化的投入。舒婷現任福建省文聯副主席、廈門市文聯主席,其代表作《致橡樹》、《祖國,我親愛的祖國》。中新社發 徐德金 攝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訪不到的舒婷
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裡蝸行摸索……”
當一位“海歸”朋友日前看完記者發給他的由知名演員凱麗朗誦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的視頻時,回短信說:“聽了這首三十年前讀過的詩,我淚流滿面!我的血,還是熱的!”
詩的作者是舒婷。3月11日,舒婷坐在北京金台飯店的會議室裡,在認真聽其他代表的發言。
記者有幾個問題想問這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著名詩人:你的《致橡樹》能不能在電視相親節目上朗讀?鼓浪嶼的嘈雜聲是否打斷你創作的思路?還有,你對“文化自信”有怎樣的理解?
很多次,記者將鏡頭對准她——在她3月2日從福州飛往北京的航班上,在她3月5日參加福建代表團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在她3月6日參加小組討論會上。她總是一張平靜的臉,有時鎖著雙眉﹔偶爾,也會在其他代表生動有趣的發言時笑了起來。
3月9日上午,記者給舒婷挂了個電話,電話那頭,聲音清脆悅耳、親切婉轉,一點點閩南腔。
不過,聽說記者想採訪她,她的語調很快變得平直,強調“從不接受採訪”,“這是原則”。這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詩人。
採訪全國兩會的同行對記者說,舒婷從來都不接受採訪。
可是,她不僅僅是詩人、她是福建省文聯副主席﹔還是全國人大代表。
在電話中,記者對舒婷說,詩人、作家與大眾媒介——比如報紙、雜志不是相互排斥的,大眾媒介除了將作家的作品傳播出去外,還包括他的思想,以及對社會、文化的思考。記者舉了一些例子。
舒婷仍然堅持“我是不接受採訪的”﹔但補充說,“你可以從其他方面去了解”。似乎有些“鬆口”。
11日上午,在會議室門口,記者與舒婷相遇,談起前天與她的電話聯絡,提起她的詩歌的現實意義,舒婷淡然一笑,“還有意義嗎?都過去了。”
上個世紀70年代末,舒婷以她的《致橡樹》、《這也是一切》崛起於中國詩壇,成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
80年代,在一些婚禮上,新郎新娘為對方朗誦“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而迷惘、思索中的青年則引吭“不是一切大樹/都被暴風折斷﹔/不是一切種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裡……”
在會場上,舒婷給記者發了個短信:“謝謝你還記得我的舊作”。
事實上,許許多多的人都記得舒婷,記得她的詩。上個月,新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到廈門調研時,在包括舒婷在內的該市學界、文化界人士的座談會上,朗誦起舒婷的詩作《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的詩歌都過去了嗎?
現在,舒婷就坐在官、產、學、工、農等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中間。在小組會的簡短發言中,她感嘆“純文學刊物已經被推到市場了”,她認為“文化精品要在正常、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創作”,她疾呼“文化是人民的血脈”。(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