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程明輝)今年兩會,“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從歷史角度揭示了絲綢之路的“河南基因”。她認為河南理應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戰略要地。
“絲綢之路的起點隨著我國政治和經濟中心的東遷而不斷東移,漢唐是長安、洛陽,到了宋代,開封就成為絲路的新起點。河南擁有兩個絲路起點。”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在談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時說。
張倩紅首先從漢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說起。“在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問題上,漢代東西兩京(長安、洛陽)均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具體來說西漢時長安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但東漢時絲綢之路的起點延伸至洛陽。”
東漢從洛陽出發的絲綢之路的線路,史料記載的非常清晰:自洛陽西行——到長安、敦煌,走北道出玉門關,沿天山西行,——經新疆——過蔥嶺,到中亞、西亞,最后到大秦(羅馬帝國)。“絲綢之路”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茶、瓷等,特別是“唐三彩”已成為絲綢之路的象征。
張倩紅教授認為,除了洛陽,河南開封在古絲綢之路也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由宋代開始,是絲路的新起點。
“唐朝后期,長安、洛陽屢次遭到戰亂破壞,水陸便利的開封迅速崛起。后梁、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在開封建都。尤其是北宋以后,開封成為人口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南船北馬雲集,客商絡繹不絕,宋代的開封成了繼長安、洛陽之后絲綢之路東端的重要商品集散地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就是自然成為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張倩紅說。
宋代絲綢之路的線路史料中有詳細的記載:其具體走向為:自開封出發,經洛陽,至長安——一路西行,所不同的是在河西走廊一代相繼改道,因為西夏政權的存在與對立。——宋代絲綢之路貿易的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朝貢貿易,萬國來朝。
“開封猶太社團的存在便是絲綢之路連接開封的一大明証。”張倩紅說。
猶太人最早來中國大約是在8世紀和10世紀之間,漢唐時代,猶太人是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人,也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之一。9世紀的阿拉伯史家就記載了拉唐猶太商人的來華的四條路線猶太人到達了中國后曾在寧波、北京、泉州、揚州、杭州、廣州、南京、敦煌等城市留下了蹤跡,但真正作為社團長期定居下來的唯有開封。
張倩紅表示,開封猶太人沿絲綢之路而來,通過朝貢貿易獲得朝廷恩准——“進貢西洋布於宋”,帝曰:“歸我中夏,遵守祖風,流遺汴梁。”
“定居開封后,這個社團在開封存續的800多年間,與波斯猶太人保持著密切的交往,也可以說是借助絲綢之路來保持了社團文化的傳承。后來之所以衰落也是因為中西交通完全中斷。”張倩紅說。
張倩紅認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歷來是貨物齊全、交通便利的區域。河南作為全國陸路交通、航空交通最為便捷的區域,在收集全國、全球商品並轉運輻射歐亞方面最為有利。說古論今,河南必須在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中敢想敢為。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