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2日09: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中新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江耘)古已有之的絲綢之路,溝通亞歐商貿,聯系東西方文化,如今被提至國家戰略高度。12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絲綢是中國的一張金名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規劃離不開歷史和文化的奠基。”
趙豐來自浙江,這個居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省份是民營經濟大省,其熱絡的商貿文化早在古時就已不凡,並且與絲綢有著緊密關系。
浙江省會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唐代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道出當時杭州絲綢的水准之高,舊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庄更見証了絲綢經濟的繁榮。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的中亞之行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本屆政府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上再提,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趙豐說,“我們是絲綢之府,在絲綢之路的經濟帶建設中肯定得有所作為。”
在趙豐看來,古時絲綢之路的特點就是交流,除了商貿交易,主要是文化交流,包括藝術素養和技術工藝等。
近些年,趙豐一直在研究和推廣絲綢之路文化。他與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們致力修復與保護絲綢之路上挖掘的絲綢﹔從已經消失的民族中找尋絲綢繁榮的痕跡﹔跨越千年的時間軸探索絲綢技藝﹔在海內外開展各類展覽……
“以前,絲綢之路是一個泛化的概念,現在我們找尋絲綢、服裝、紡織品等實物辦展覽,讓大家在具化層面了解絲綢之路,效果確實不一樣。”
趙豐告訴記者,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經濟發展離不開文化支持,把歷史文化理論基礎打好,對后續的事隻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文化是大家最能認同的東西”。
趙豐作為一個文化人,他建議加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借用孔子學院的渠道進行海外宣傳,並且他希望政府更加注重文化在整個考核體系中的比重。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張掖市委書記陳克恭則表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是一條生態帶,然后才是經濟帶。他認為,古時絲綢之路依托片片綠洲作為支點而延續,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生態文明來引領。(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