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民生工程被政績左右

有部分地方領導政績飢渴,迫切在任期內通過民生工程為自己貼金,沒有時間、不願意花費精力傾聽民意
□喬子軒
記者近日在安徽部分地區調研了解到,部分在建或已建民生工程存在建而無用、建后閑置現象,甚至成為少數主管部門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一些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重建輕管,后續運轉養護資金缺乏,導致已建工程加劇折舊,損壞嚴重。我們應該讓基層民生工程發揮更大效用(7月15日《半月談》)。
基層是基礎民生設施建設的薄弱地帶,部分地區民生工程建而無用、建后閑置並不是說基層基礎民生設施已經剩余,薄弱地帶已經補強,而是部分地區罔顧基層群眾的實際需求,民生工程缺少精准度,民生工程不為民,反而勞民傷財。
民生工程就是政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重點關注的是弱勢群體,工作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不可否認,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民生工作進展不一,各地群眾民生需要各種各樣,有的地方迫切需要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有的地方迫切需要解決病有所醫的問題,這就需要以人為本搞民生,必須充分傾聽人民群眾內心需求,因地制宜實施民生工程。否則,其結果必然是各地民生工程千城一面,群眾迫切需要的民生工程遲遲難產,不迫切甚至用不到的民生工程卻一個接一個落地,錢花了一大筆,還沒換來群眾的滿意。而且一地財力有限,建而無用、建后閑置的民生工程佔用大量資金,那些作用巨大、利用率高的民生工程就可能缺少資金、甚至沒有資金,造成資金的浪費,導致資金用到了刀背上而沒用到刀刃上。
可見,建而無用、建后閑置民生工程是傷民工程,不是真正的為民工程,避免這類民生工程落地本身就是一項民生工程。而要避免這類民生工程,還必須回歸到民生工程以人為本的本質上來,不論是部署還是落實民生工程都要走心,把民生工程做成名副其實的民心工程。
我們相信很多地方都知道民生工程是民心工程,之所以在具體落實過程中走樣變形,甚至成了地方領導一廂情願的“官心工程”,是因為有部分地方領導政績飢渴,迫切在任期內通過民生工程為自己貼金,沒有時間、不願意花費精力傾聽民意,一廂情願地認為有了總比沒有強,建了總比不建強,不願實施個性化民生工程。此外,還有民生項目是上級統一部署,基層沒有相應的自主決定權,隻能按照要求落實的原因,亦有民生工程考核、問責等相關管理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這都容易導致有些地方任性地搞民生工程的原因。尤其是民生工程考核、問責等相關管理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更是衍生出很多問題。要知道當前各地對民生工程的考核、問責情形主要停留在主要資金使用情況、工程進展情況等,對於建后效果則不再考核范圍,也必然缺少問責依據,有權力無責任,難免進一步加劇民心工程成“官心工程”。
所以要讓民生工程走心,必須多方發力。各地啟動民生工程,必須尊重民意,體現民意,既要善抓重點,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帶有普遍性的民生問題,又要體現地區差異,讓基層做好符合本地實際需求的自選工程。同時,進一步完善民生工程考核、問責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其他失職行為給國家利益、人民生命財產、公共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的領導干部依法問責,倒逼領導干部啟動、落實民生工程以人為本。各地領導干部也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尊重實際,怯除政績沖動,切實把民生工程辦成民心工程。
(來源:法制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