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反家暴,立法之外咋跟進(微議錄)

2015年09月07日15: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我國首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備受關注的反家暴立法有了新進展,“依法治暴”的基本態度已經明確。

  全國婦聯數據顯示,我國各級婦聯組織受理的有關家庭暴力投訴,每年平均量在4萬件到5萬件,出台反家庭暴力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家暴的產生,也與社會文化、心理因素有關,僅靠一紙法令,還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局面。對社會來說,還可能存在哪些障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讓我們聽聽微友們的意見和建議。

  參與互動,請關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號:rmrbpl)和本版。

  ——編 者 

  

  別忽視童年的陰影

  家暴問題,除了聚焦女性,不能忽視兒童。有個朋友為人很好,卻常常打孩子。后來他寫道,“每次大怒過后,父親當年的影子總會在眼前閃過。現在才知道,最可怕的不是小時候那些皮肉痛,而是那道陰影如此頑強持久的投射。”

  對孩子“施暴”,沒有哪個家長是“天生的”或“不得已的”。那種“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成人權威的不容挑舋、社會高壓下無法紓解的自我情緒,都是滋生兒童受暴的土壤。然而,許多人並沒意識到,除了受到傷害后的驚恐眼神,或許孩子心中也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傷痕。

  有心理陰影的成人和被家暴影響的兒童都需要心理疏導,否則容易走歪路。一方面,為人父母要進行必要的自我教育,經常反省可以減少暴力沖動﹔另一方面,事后的心理慰藉很必要,不能傷害過子女后就不管不問。說到底,因“心病施暴”的問題要治,不能讓童年停留在陰影之中。

  (@慢慢變藍) 

  用好中間援助力量

  反家暴的法律設計雛形已現,措施具體、態度堅決、效果可期。但家暴具有一定“隱蔽性”,光靠法律這個武器恐怕還不行。為受害者護航,不妨借助柔化的中間力量。

  家暴問題訴諸法律,有人擔憂“家丑外揚”,有人覺得“清官難斷家務事”,隻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這樣的世俗壓力和心理負擔,不僅縱容了施暴,也成了剛性懲治的阻力。借助社會組織等中間力量,則可以走出這種糾結。一方面,中間力量可為當事家庭和個人提供緩沖和過渡空間,在情感和理智之間有讓步的余地﹔另一方面,即使無法挽回,社會組織也可作為調解力量、法律援助力量,讓受害者不至於陷入無助的地步。

  比如,發揮心理調節師等社會力量的作用,為有家暴傾向的人提供心理輔導﹔建設公益性的情緒宣泄空間,有助於施暴者釋放部分戾氣﹔提高社區調解水平,有利於緩和矛盾。不過,由於缺少強制性,借助中間力量有時候無法讓暴力停止。因此,如何先摁住施暴者的拳頭,是更現實的問題,也是治本之策。

  (@高創) 

  走出“因惡致暴”循環

  家暴是一種惡習,但往往是因為其他惡習而起。我認識一個木匠老楊,年輕時沾上賭博,辛苦掙的錢都敗光了,爭吵之后就打妻子。后來,老楊戒了賭,在鎮上開了店,日子慢慢好起來,再也沒打過老婆。這樣“因惡致暴”的事不在少數。

  有家暴的地方,往往會有一個沾點惡習、心理扭曲、不負責任的人。比如,一方配偶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久而久之,惡習越來越多,最后墮入“惡習致窮,因窮施暴,以暴為惡”的負面循環。家暴之所以難以擺脫,就是因為它往往與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社會環境中的下拉力糾纏在一起,變成一個多方位的社會問題。

  向家暴說“不”,首先要向惡習說“不”。從這個意義上講,反家暴入法是一個明確的社會信號,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當前,需要給實施家暴的人更多法律的、輿論的壓力,尊重家人、愛護孩子,相信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家庭能杜絕“家暴”。

  (@庄永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7日 05 版)
(責編:劉茸、張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