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申紀蘭

本報記者  楊俊峰

2018年03月01日05: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李順達紀念館中,習近平同志為太行精神和申紀蘭精神題詞的展板內容。

  1954年,申紀蘭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8年,申紀蘭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8年2月11日,申紀蘭(左二)為了完善十三屆全國人代會議案,在村民家中調研,收集大家的意見。
  本報記者 楊俊峰攝

  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五日《人民日報》刊載記者藍邨採寫的長篇通訊。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四位山西女代表,從左到右分別為胡文秀(劉胡蘭的母親)、郭蘭英、李輝和申紀蘭。

  申紀蘭,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人,今年89歲。她很平凡,是中國千千萬萬婦女中的普通一員,也是黃土地上生養的億萬農民之一﹔她也很不平凡,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在從1954年至今超過60年的時光裡,她一直在努力地為自己代表的婦女和農民爭取權益。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她,不僅是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見証者,更是唯一一位出席從第一屆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人大代表,一位了不起的平民代表。

  在申紀蘭家裡,有兩面照片牆,在那些照片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偉大歷程和宏偉圖景徐徐展開。看著定格在照片中的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那震撼人心的澎湃力量,那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屬於中國人民的民主的力量。

  

  2018年2月11日,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

  在窗明幾淨的房間裡,一位老大姐坐在沙發靠窗的地方,手裡捧著一份《人民日報》,瞇著眼睛,仔細地讀著。老大姐的穿著很朴素,灰布做的外套袖口已經磨損了,暗灰色的光感顯示出衣服的年代久遠,雖然舊了,卻很干淨。在一片灰得有點發白的胸前那一抹鮮艷的紅色格外醒目。那是一枚黨章,在照入窗內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滴答、滴答……老杭州鐘表的秒針一下一下地走著。屋內很安靜,靜得仿佛能聽見時間的流逝。放眼看去,無論是過時的老鐘表、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機,還是山西農村常見的老木頭箱子,件件散發出歲月的味道。屋內最醒目的,還是老人身后和右側牆面懸挂的那些巨幅照片,在那一幅幅黑白和彩色交匯的影像中,數十年的時光在上面留了影。太陽光透窗而入,空氣中微微浮起山西農村特有的黃土味。在這些影像的簇擁下,這所時間小屋的主人就那樣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認真地讀報。

  老人名叫申紀蘭,今年89歲。此時此刻,在她耳邊的白發間、在那鐫刻歲月的滿牆照片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偉大歷程定格在這間小屋中。

  為婦女爭口氣

  當上了人大代表

  如今,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徜徉在鄉村的阡陌間,人們呼吸著自由的空氣,享受著公平正義的社會給自己帶來的福利。每個人,不論性別如何,都能享受發展帶來的機遇,獲取勞動創造的收益,擁有奮斗得來的幸福。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社會,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解放前,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是壓在婦女身上的一座大山。這種落后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們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

  那時,在申紀蘭的家鄉,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想起這個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

  “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隻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就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1951年,正值解放初,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干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的積極分子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申紀蘭隻好挨家挨戶去說服。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給男人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村婦的改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手腳慢不說,對村裡的事情也沒什麼熱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進她家,我就問:‘家裡有人嗎?’李二妞在裡頭說:‘沒人。’”回憶到這裡,申紀蘭嘆了口氣,“你說明明她就是個人,她還說沒人,以前的婦女就是這,隻要男人不在家,就當自家沒人。婦女在家裡沒地位,在社會上能有地位?”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是很抗拒的。

  “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李二妞真的扛個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隻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隻能記5分,這按性別劃分的不公道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干活的勁頭。

  隻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

  “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干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都干一樣的活,看誰干得好!”

  以在地裡撒肥為例,以前都是婦女們裝肥,男人們撒肥。撒肥是個技術活,不容易撒勻,申紀蘭和婦女們下定決心要在這裡跟男人們比一比。他們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並且撒得又快又好。要贏在體力和經驗上有優勢的男人,關鍵在於使巧勁。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女人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后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女人們就干完了自己的地。

  反觀男人們,他們是干一干,歇一歇,抽袋煙,到晌午也沒干完。一看婦女干完了,他們有些后悔,后悔不該抽那幾袋煙。回憶到這兒,申紀蘭笑著說:“婦女們不吸煙,不耽誤功夫。”第一次,女人們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中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現。申紀蘭也因此當上了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回想過去,申紀蘭用無比堅定的話表達了自己的決心:“我帶領婦女爭同工同酬,就是這個決心,為婦女爭口氣!人家都說婦女是半邊天,我們就要為‘半邊天’爭光,爭氣!要是婦女不給婦女爭光,你代表什麼婦女!”

  《人民日報》報道

  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

  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劃時代的意義。隻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快速提高。平等的權利本來就是要爭取的。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砸出了巨大的裂縫。

  在申紀蘭入黨的這一年,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斗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中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斗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干部已由三人增加到八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這篇報道在最后這樣寫道:“美滿、 幸福的家庭,就這樣普遍地在西溝村出現了。申紀蘭在總結她們一年來在勞動戰線上所作的斗爭時說:‘勞動就是解放,斗爭才有地位。 ’” 

  文章發表后,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激起熱烈反響。男女同工同酬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后來召開的第一屆人代會,則把男女同工同酬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憲法》第82條第二款規定:“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

  如今,男女同工同酬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和全民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堅冰的,是幾十年前山西大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村婦女呢?

  “把毛主席的名字圈起來,

  畫得圓圓的”

  在暖和的家裡,申紀蘭放下了報紙。走到面對大門的那面牆前,靜靜地看著左邊那張個人獨照。那是她當選勞模時的照片。照片上60年前的自己,年輕有活力,眼裡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青春的面龐上略帶些羞澀。

  申紀蘭伸出手去,輕輕拂拭著相片外的玻璃。

  “那時候真年輕啊!”

  由於男女同工同酬的巨大影響力,1954年,申紀蘭作為勞模代表,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選上我當代表了,我還不知道。那會兒既沒有電話,又沒有電視,什麼都沒有。”回想第一次參加人代會的情景,申紀蘭笑著說,“等到發通知了,有些同志就問我,你是個婦女怎麼還能當代表了?我就跟他說,那是黨和人民對我們婦女的關心,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

  “選上人大代表了,群眾們就非常關心,跟我說,紀蘭,你去了北京,一定要選上毛主席。領導和群眾都是囑咐著要選上毛主席,還有周總理、劉少奇。群眾非常關心這一次會議,那可是全國第一次人代會啊!”說到這裡,申紀蘭眼中亮了起來,“人民當家作主了,可不是一個小事情。沒有共產黨,就當不了代表。沒有共產黨,就不能參加選舉。”

  第一次去北京,年輕的申紀蘭是騎著毛驢出發的。“過去我們條件太差,連電都沒有,路也不好,就沒有路,就是撥拉撥拉(指自己開辟路)走個小路。走到嶺上了,人們說要找頭毛驢送我。我瞧了瞧,騎上毛驢我覺得很危險,要是掉到溝裡面我就不能參加會議了。”申紀蘭笑了笑,“我就步行,跟上同志們,步行7個小時。到長治再倒車,才能到太原。到太原再倒車才能走到北京,得走4天。”

  第一次出席全國人大的經歷,讓申紀蘭終身難忘。“第一次開的人代會,是在中南海的禮堂裡面開的。那時候還沒有大會堂,大會堂是1958年才修建起來的。投票是把紙發到手裡頭,我們真的是人民當家作主了。我們選毛主席,把毛主席的名字圈起來畫得圓圓的。”說到這,申紀蘭很鄭重地強調了一下,“我們這次投票是代表人民投票,不是代表個人。”

  在那組宏偉的照片牆左側,有一張四人合影,那是參加第一屆人代會時山西4位女性代表的合影。從左到右分別是劉胡蘭的母親胡文秀、歌唱家郭蘭英、政府代表李輝、勞模代表申紀蘭。有趣的是,從照片上看,四位女代表的穿衣打扮風格各有不同,卻能反映出他們各自的職業和身份。胡文秀穿著圓領小棉襖,從上到下透出一股母親特有的慈祥﹔站在她旁邊的郭蘭英年輕秀氣,穿了一件白色花邊襯衣,外面套件小唐裝,文藝范十足﹔政府專員李輝一身白色的正裝,舉手投足之間透露出嚴謹和規矩﹔而最右邊的申紀蘭,則穿了一件稍微顯大的棉襖,看起來寬鬆方便,衣服的風格襯托著質朴的臉龐,農民特有的勤勞朴實的氣息躍然眼前。這是屬於那個時代女性的風採,是新生的共和國和首屆人民代表大會留給我們的記憶。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舉行,會議歷時14天,參會代表1226名,其中婦女代表147名。從這一次會議開始,中國人民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實行。

  在那一次會議上,新中國的偉人們和來自各地的代表在同一個大廳裡就著白水啃著干糧等待計票結果﹔婦女們第一次真正參與到國家最高權力中心的決策中﹔普通民眾的心聲可以直接面對面地說給國家的決策者們﹔人民對領袖的愛戴熱切而真摯,而對他們的擁護報以回應的,則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庄嚴承諾和堅定初心。

  那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年代。國家主席的選舉、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每一件事,都深遠地影響著數十年后的中國。

  而現在,那驚天動地的輝煌,靜靜地留存在牆上的照片中﹔當年參會的青年,如今已是白發蒼蒼,滿是皺紋的手輕輕地撫摸著過去﹔而他們憧憬的中華盛世,此時正以無比燦爛的輝煌姿態,綻放在新時代。

  當歷史的期待成為現實,通往未來的大門已經掌握在黨和人民的手中。

  “相信共產黨,

  擁護共產黨”

  在申紀蘭家主牆面的正中央,是一個將近40寸的大相片,站在中央和她合影的,是周恩來總理。

  周總理最后一次參加人代會作報告的景象,對申紀蘭來說,記憶猶新。

  “周總理最后一次作報告是在1975年第四屆人代會上。我們很關心他,去了看到他很瘦,代表都是含著眼淚。一看到總理出來,要作報告了,大家熱烈鼓掌就不坐下。總理跟大家一直打招呼,大家一直不坐﹔總理一直跟大家打招呼……大家都是含著眼淚。我們就是最后一次見總理了,四屆人大的時候,大家都一直鼓掌。瞧見他也瘦了,最后我的眼也落了淚。”

  說到這兒,申紀蘭忽然說不下去了,淚水早已不受控制地涌出,片刻之后,收拾好情緒的她對本報記者道了個歉。“不好意思,想起來了有點難過。總理是我們最好的總理,他為人民、為群眾辦了不知多少實事。就是想起總理來控制不住眼淚,我真的很想念他。”

  照片中的周恩來,面目慈祥,笑容可掬。故人已逝,唯有海棠依舊,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中國,與當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這盛世,如您所願了嗎?申紀蘭望著周總理的相片,充滿了欣慰。

  從周總理的相片往右看去,可以看到申紀蘭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從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到2018年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是全國唯一一位從第一屆連任到第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被國際友人稱為資格最老的“國會議員”。每一屆人代會申紀蘭都會去現場參加,沒有一次缺席。每一次參加都認真地做筆記,回來后認真作報告。

  在過去的60多年裡,她曾先后13次見到過毛主席、周總理,周總理還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贊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過她。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快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不容易。我是個沒知識水平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我堅信,隻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說,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祖國,這就是人民代表申紀蘭堅守一生的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

  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

  時間就像山上的白雲,飄然而過。

  改革開放讓西溝這個當年吃不飽飯的貧困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裡蓋起了小洋房,部分村民開上了小汽車。村辦企業越來越興旺,外來的大企業也願意來村裡投資,荒山綠化極大地改變了大山的面貌。

  多年來,申紀蘭保持了勤儉朴素的生活作風,家裡東西不多,地面是硬水泥,家具大多是20多年前的老物件。有一次開人代會,一個代表送了一件繡花旗袍給申紀蘭當禮物。回到家,申紀蘭就把它深藏箱底。“回來不能穿這個,不是我們農村人的風格。”

  婦女代表,農民代表,這就是申紀蘭對自己的定位。“咱是個農村人,是個農民,能參加上一屆人代會就不錯了。從第一屆參加到現在,這是黨和人民賦予我的責任,我必須把這個代表當好了,把群眾的聲音帶到中央去,把黨的聲音帶回來。”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全國勞動模范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說,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顯得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斗,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特別是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我們很高興,這下子,全國人民有了主心骨了!”

  進入新時代,作為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見証者,申紀蘭認為:“人民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次比一次好,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都是前進的方向。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干,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有人問了,人大代表申紀蘭有沒有級別?“有級別,我的級別是農民。”申紀蘭笑了。

  再過幾天,這位89歲的農村婦女代表將再次赴京,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代會,她人生中的第十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責編:曹昆、黃子娟)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