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聯組會議上的講話

(2020年10月17日)

栗戰書
2020年10月29日14:29 | 來源:中國人大網
小字號
原標題: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聯組會議上的講話

今天的聯組會議是審議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並開展專題詢問。剛才,8位同志提出詢問,所提問題都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中的突出問題,也是人民群眾和人大代表比較關注的難點問題。王勇同志和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認真聽取意見,坦誠回答問題,體現了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政治站位和尊重法律、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的法治精神。今天的專題詢問開展得很有成效、達到了預期目的。

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以來,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關於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立法和監督工作力度。我們先后制定修改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資源稅法、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作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連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執法檢查,結合審議執法檢查報告開展3次專題詢問,還聽取審議了一系列生態環保方面的工作報告。我連續3年參加了有關執法檢查工作,有許多切身體會和深刻感受,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大家都是親身經歷者,親眼目睹了這一波瀾壯闊的進程,短短幾年時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一步步成為現實。今年上半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85%,地表水質量達到和好於Ⅲ類水體佔比80.1%,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都大幅提升。

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關鍵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我們在地方檢查時,干部群眾普遍反映,正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才真正扭轉了過去鋪攤子上項目、追求眼前利益的觀念,摒棄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粗放發展方式。現在,總書記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等金句已經膾炙人口、深入人心,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明年我們將進入“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在9月30日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推進全球環境治理貢獻力量。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不能有絲毫鬆懈和自滿。要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持戰略定力,從人大職能定位出發,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依法推動污染防治和生態環保工作,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為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升作出新貢獻。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守護好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涉及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也關系黨和國家的威信和形象。這些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集中整治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嚴格禁止洋垃圾入境,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些都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目的是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三年來,我們在依法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也始終把人民群眾利益擺在第一位。2018年,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時,檢查組提出污染防治成效如何,要看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讓群眾滿意和認可,老百姓說好才是真好。2019年,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時,特別關注水源地保護和飲用水安全問題,檢查組每到一處都認真查看水源地、輸送管網建設、水質監測儀器運轉等情況,了解水龍頭出水水質達標了沒有,要求飲用水安全狀況要依法向社會公開,確保絕對安全。今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時,我們把檢查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情況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從源頭上保証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確保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在這幾年的檢查工作中,檢查組每到一地,都召開五級人大代表座談會和基層單位、基層群眾座談會,把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意見反映到執法檢查報告中。這些舉措,現在看來是有效的,也得到了代表和群眾的肯定。

第三,緊扣法律制度和法律規定,繼續以法律武器助力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實踐經驗和工作規律的科學總結,是規范行為、保障權益、引領工作的共同准則。我國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法律有30多部,涵蓋了水、氣、聲、光、渣等各種污染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自然系統。特別是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這幾部法律,都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制定或修改的,全面貫徹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行動計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實施好污染防治和生態環保的法律,就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就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具體行動。

制定一部好法律不容易,執行好一部法律也不容易。現在法律有了,關鍵是抓好落實,樹立法律的權威。這些年,我們搞執法檢查,就是對照法律一條一條地查,看法律規定落實了沒有、法定職責履行了沒有、法律責任追究了沒有,從各方反映的情況看,效果是好的,也成為本屆常委會監督工作的一條經驗。我在檢查中看到,地方各級人大都動起來了,以立法和監督工作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各級政府及有關方面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加強監管,嚴格執法司法。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明顯增強,大多數企業都能嚴格守法、依法生產和排放,有的還積極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節能生產。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也大大提高,許多群眾主動拿起法律武器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實踐証明,法治是最有力的手段,對於推動工作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門科學,必須堅持科學態度、運用科學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時因地因情因需開展工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環境氣候條件和經濟產業結構差異很大,污染種類多樣、成因復雜,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地域性和行業性特征。就拿土壤污染防治來說,我國土壤以秦嶺淮河為界,呈現“南酸北鹼”的特點,南方部分地區土壤酸化嚴重,重金屬背景值高、活性強,工礦企業和農業面源等造成土壤污染持續累積,這與北方地區因重工業以及煤炭燃燒造成的土壤污染是不同的。土壤修復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技術和方式,否則就會“水土不服”。要根據不同污染類型和污染來源確定相應的治理方法,找准病根、對症下藥,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急於求成、違反科學規律。

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需要有效的科學技術支撐。我國這方面的科研起步較晚,基礎研究薄弱,“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也大量存在。要大力支持科研機構和有關企業加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為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和循環利用提供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經濟安全的解決方案。還要認真總結各地在實踐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不管是洋辦法、土辦法,隻要是有效的、可復制、可推廣的,就要及時總結經驗、大力推廣。

(責編:孟植良、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