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好声音| 调查| 网络访谈室| 有话网上说| 察舆情| 代表都去哪儿了|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报道集| 法治频道| 法律法规数据库|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新闻专题>>中国人大60周年纪念专题

开放:人代会的鲜明品格

王萍

2014年09月10日17:09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2014 年必定以特殊的时间节点标定在时代坐标上。这一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这一年, 中国正迈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步。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眸过去的60 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前进、不断开放的历史轨迹。

60 年间,全国人代会从建国初期的开放、文革时期的封闭,发展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逐步公开,并走向现在的开放透明、强调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国家对人民呼声的及时反馈……开放,正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品格。

伟大的品格,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生动力,需要在长期奋进中积淀而成。开放,是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而必然的路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所走过的60 年历程验证了这一路径,即将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60 华诞将再次巩固和验证这一路径。新一届人大工作正在开放透明中用坚实举措回应举国期望,并为中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推进奠定新的基础。

新一届人大:在开放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2013 年,近3000 名全国人大代表投下庄严一票, 选举产生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全国人大,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国人关注,世界瞩目。

2013 年、2014 年,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人代会和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的常委会会议,这里传出的中国声音, 吸引全世界倾听。

聚光灯下、麦克风前、互联网上, 人大开放正在全方位见证:一年多来, 新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负人民重托, 在继承中发展, 在实践中创新, 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与时俱进迈出坚实步伐。

“我感觉全世界都在看着中国。”许多全国人大代表曾这样告诉记者,全国人代会期间人民大会堂内外数千名中外记者追踪采访代表的场景, 令代表们深感震撼,更加明白履职尽责的重要。

从大会发言人直面记者提问到向记者提供代表建议、代表团简报,从会议议程实现新闻报道全覆盖到新媒体直播,从十几场记者会、集体采访到一批代表团开放团组……“全国人代会一年比一年开放,一年比一年透明。”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大会的做法在闭会期间得以坚持:向社会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关于“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充分征求公众对法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对专题询问进行现场直播……

许多记者也感慨,如今的全国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的关注度和开放程度“前所未有”!事实上,2013 年、2014 年全国人代会的会风更加开放——早在大会召开半个月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每天都在报道人代会的相关情况。在关注和解读人代会的舆论场中,公众在大会前已感受到了会议的热度。同时,报名参加两次全国人代会的中外记者总数每年都超过3000 名。会议期间,百姓关心什么记者就问什么。面对网络、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的全方位报道,政府部门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等用坦率和睿智的回答向世界展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自信与坚定决心。

透过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一项项举措,我们可以见微知著,感受到在开放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坚定脚步。比如,关注人大动态的记者们敏锐发现,2014 年全国人大首次召开代表座谈会为常委会工作报告把脉,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3 月9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出炉”前,1 月24 日,人民大会堂里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部分在京全国人大代表应邀对常委会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和建议。记者们还发现,今年3 月5 日全国人代会开幕,代表资料中多了一本带有彩图的参阅资料——《政府预算解读》。这本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与财政部联合编写的读本,为帮助代表读懂预算,履行好监督职责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细心的记者还发现,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站记者服务专区及时上载了1000 多条代表建议, 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民生等方方面面。它们是代表们过去一年间, 甚至更长时间深入调研和深入思考的结晶。

同样的惊喜还有,记者们发现,今年人代会期间用来书写代表建议的封页纸上多了一个选项:同意全文公开、仅同意公开主要内容、仅同意公开建议标题、不宜公开。代表建议封页首次标注“是否同意公开”,让代表履职更公开更透明。代表建议公开,小小举动,却是篇关乎民主自信的大文章。

人民知情知政,方能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在开放中与时俱进。历经60 年沧桑巨变,全国人大正在开放中让世界正确解读中国。

全国人代会开放之路:回眸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放盛况

每年春天,越来越多的中外记者走进各个代表团、各个小组审议的会场,全方位深入报道全国人代会。宏观调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网络反腐、“三农”问题、司法公正……大会上讨论的这些与国家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记者的报道,让场外的公众与大会上关注的热点实现“同频共振”。

这些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最具代表的风景,它反映了今天中国人的民主生活方式。

开放的细节见证国家的进步,体现民主的进程,折射民主前进背后的巨大动力。

从一届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已走过60 年不平凡的历程。时光向前追溯,全国人代会又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开放之路?

1954 年9 月15 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会议时间从1954 年9 月15 日至28 日。这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是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团结统一的一次盛会。1226 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

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镐头,放下笔杆、园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对人民革命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有很多是各个民主党派、各个民主阶层的代表者,他们是六亿人民的共同意志的表达者。”

袁水拍采访了坐在会场开会的来自各方面的代表,他们都兴奋不已,感慨万千。农业劳动模范、山东省代表吕鸿宾回忆了悲痛的历史和解放后当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的情况,说:这次“庄里选到乡里,乡里选到县里,县里选到省里,省里选到中央”,真是不知道该怎样高兴。他轻轻地来回抚摸着那本烫金皮面的代表证书,心中有说不完的话。七十七岁的华侨代表何香凝取出民国元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缔造的临时约法,指点上面载有人民应得的民主权利,颤声地说:“可是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哪里得到过?从袁世凯到蒋介石,他们做尽了剥夺破坏人民权利的一切罪行。”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蒋介石的伪国大代表选举,搞了许多鬼事。现在是真正的民主,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

全国人民怀着同样的喜悦和心愿。这是中国的大喜日,六亿人民心上开了花!需要强调的是,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放让会场远远超出了中南海怀仁堂的范围。全国人民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充满热忱、高度关注。亿万中国人民在收音机前收听了会议的实况广播,在会场外感受了会议的热烈气氛,共同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外国人坐上了主席台

历史证明,人代会的开放程度与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共和国初创的日子里,人大工作日趋活跃,人代会是非常开放的。

1956 年6 月21 日至7 月6 日,应刘少奇委员长的邀请,芬兰议会议长苏克舍拉宁率芬兰议会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芬兰议会代表团在中国访问时,正值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期间。1956 年6 月28 日下午,代表团参加了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大会,当天下午大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周恩来总理作《目前国际形势、我国外交政策和解放台湾》的发言。芬兰代表团成员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坐,团长苏克舍拉宁和刘少奇委员长并排坐在一起。苏克舍拉宁议长在大会上还发表了演说。休息时,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与代表团全体团员一一握手,表示欢迎。

代表团成员中有一位牧师维尔达宁,他在北京访问了宗教界人士,亲眼看到了我国各宗教界人士的宗教生活,改变了过去的错误看法。他说:亲眼看到了中国宗教界人士是如何生活的,中国的宗教是有自由的,回国后不仅要告诉芬兰人民,并且要在美国报纸上发表文章。

从芬兰议会代表团在中国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议会”外交是相当活跃和开放的。

走秘密通道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在“文革”的动乱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备受摧残,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1975 年非正常地秘密举行,不允许媒体采访报道,人民群众对这次会议的知情权无从谈起。

作为港澳地区的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吴康民先生亲身经历了这次会议。吴康民曾回忆,1975 年元旦过后不久,他忽然接到通知,要召开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了。港澳地区的代表们出发虽是同一天,但为了保密,分别到了深圳再集中。

“到了北京军用机场,挂上窗帘的大巴士把我们送到了西苑宾馆。1975 年1 月13 日晚,举行第一次大会。第一天去人民大会堂开会,为了保密起见,通知要走秘密通道。晚饭后,点好人数,乘坐大巴士出发。先去一家大宾馆,然后由该宾馆的地窖走入地下通道。那条地下通道有五六公尺阔,大概可以行驶小汽车。通道只有微弱的灯光,总之随着人流走,并拐了几个弯子。走了40 分钟左右,便到达大会堂。大会堂的会议厅灯火通明,大会即将开始。”吴康民回忆。

吴康民回忆,“说起记者,和今天可大不相同。因为会议秘密进行,港澳记者当然不可能有。内地记者虽然参加了大会,但也不会来采访我们。”

吴康民介绍,会议结束后,会议虽然已经公开,但代表的名单没有公开。对于内地来说,也没有大张旗鼓宣传的任务,看报纸的内容,宣传并不高调,除了刊登几个正式文件之外,就只有唯一的一份新闻公报。港澳代表既然没有公开,港澳地区的“阶级斗争又十分复杂”,所以也可以不宣传,不表态;不过,又不硬性规定保密。“当这种秘密的、不必向选民交代的人大代表,我们的内心也并不好过。”

十年“文革”结束,当共和国从那段梦魇岁月醒来,特别是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人大制度逐步恢复和发展,全国人代会也迎来了开放的春天。

回眸1988 年:全国人代会开放“新标杆”

冬去春来,时光走进1988 年。这年春天召开了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以其前所未有的民主气氛和开放程度,赢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一开放的理念在这次人代会上得到生动体现。

外媒对这次大会的突出感受,是外国记者可以旁听部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主要内容第二天就与读者见面。会议民主气氛更浓,会议透明度也明显提高,哪个记者想得到独家新闻已不大容易。

正是从1988 年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中央电视台开始直播人代会期间的记者会。新兴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及时向亿万观众呈现着人代会的现场画面,这些都大大缩短了大会与人民的距离。通过电视直播,人代会记者会的场景从此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并在群众中引起了广泛共鸣,中国的政治透明度大大提高了。

许多代表还记忆犹新。1988 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面对耀眼的闪光灯和摄影镜头,几位人大代表对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表决时坦然提出反对意见,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了一篇《差一点漏掉的特写》。大会的开放让百姓开始了解中国民主的运作方式。

当改革开放已走过10 年,日新月异的社会思潮正冲刷着我们古老的国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当千千万万民众以大家庭的成员身份要求“透明”国家重大事务,为之代言、代笔的人又岂能保持缄默。

也是在这次人代会期间,新华社发表的一篇《不再缄默的中国记者群》一文中这样描述:“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出入北京各大新闻场合的外国记者惊异地发觉,他们的中国同行几乎‘一夜’之间由缄默变得开朗起来。退回去一年,很难想象尖锐敏感的问题会出自中国记者之口。”

全国人代会期间活跃的中外记者间展开的新闻角逐正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小小例证。人代会上记者提问的活跃与尖锐正体现了中国的包容与开放。

新世纪新时期:全国人代会迎来开放新阶段

1994 年3 月10 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大会开幕式盛况。从此,全国人代会的“直播”之路越走越宽广,直播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1998 年,中央电视台对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采用了背景介绍和现场评论的直播报道方法,实现了直播全国人代会的跨越性进步。

全国人代会在展现开放度上的努力引起了很多西方媒体的注意。1998 年3 月19 日,美联社在总理、副总理记者会之后播发的一篇电讯稿中说,“在这场面向全国实况转播的记者招待会后,中国中央电视台在节目中第一时间发表了新闻评论,并在节目中赞扬了新总理的幽默感,这是中国政治开放度增加的一个标志。”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全国人代会也迎来了不断开放的新阶段。确立全国人大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全国人代会增加现场直播的场次,直播委员长的常委会工作报告,开通“网上新闻中心”,公布代表团驻地地址和电话、代表团团组会议向境外媒体开放……这些新世纪以来全国人代会推动开放透明的一系列举措,让公众与人代会实现零距离接触,全国人代会的运行更加透明、更加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境外记者了解、采访大会,全国人代会进一步向境外记者开放代表团团组审议,这便是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深受境外记者好评的“开放团组”。向境外记者开放代表团团组审议,是近年来全国人代会开放透明的一个亮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负责人介绍,“开放团组”是指各代表团全体会议或小组会议审议各项议程时对中外记者开放,允许旁听并报道,同时在开放团组活动后组织部分或全体全国人大代表集体接受中外记者采访。

从2006 年开始,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代表团团组审议向境外记者开放平均达35 场以上。在2010 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34 个代表团共组织开放团组活动59 次。2011 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达37 次。

如今,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各代表团的“开放团组”已经走向常态,代表团团组开放不仅成为境外记者报道全国人代会的重要信息源,而且已成为全国人代会开放透明的一个鲜活例证,生动展示了中国民主、开放的国家形象。回望近年的全国人代会,全国人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放的“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传播全国人代会的重要渠道。近几年,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充分参与给会议带来了新鲜的开放气象。微信在媒体以及代表之间遍地开花,网友通过微信即可感受到千里之外的会场温度。

从1999 年网络媒体第一次走进人代会,开启网友与代表互动的先河,到2009 年人代会召开前夕总理的“网络问政”,继而人代会期间新闻中心首设“网络访谈室”,再到如今微博、微信新媒体逐渐开始围观、直播人代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代会一个重要的热度指标。网络凭借其独有的快捷、互动、方便等优势,在近年人代会报道中可谓抢尽先机,形成了从最初的崭露头角到今天大放异彩的趋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60 年间,从传播渠道的单一走向多元,从传播信息的单向走向互动,正是全国人代会开放之路的生动写照。开放、透明的人代会在互动中有效搭建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大平台。

曾经,全国人代会高居庙堂,对于外界而言充满了神秘色彩。如今,更加开放的全国人代会,给外界更多机会透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发展走势。透过开放的全国人代会,世界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的中国。在人民代表大会60 华诞到来之际,全国人大将再次让世界感受中国政治透明度和热度,并将中国的民主政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共同期待!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社

(责编:李楠楠、杨成)
相关专题
· 中国人大60周年纪念专题
新闻检索:    
   中国人大
1、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2、人民当家作主之路越走越宽广
3、图解人大:新中国宪法的变迁史
4、人大60周年:中国选举制度渐趋成熟完善
5、图解人大:人大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中国政协
1、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厘清权力边界
2、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 河南省委教育实践…
3、山东省政协常委:改变农村“老头带儿子”行医的状况
4、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在内蒙古考察
5、“新预算法”为地方债“开明渠、堵暗道”
   中国工会
1、今年新就业大学生平均月薪2400元 四成人需啃老(图)
2、平民月饼走俏市场 高档餐厅中秋遇冷
3、吴良镛 绘画、书法、建筑艺术营造人居艺境理念
4、【热点观察】哈市一大学女生“有捐必还”值得点赞
5、南昌局提升职工“幸福指数”
   中国妇联
1、礼盒月饼销售惨淡 买一送一也难卖
2、女性缘何更易受埃博拉病毒侵害?
3、女性缘何更易受埃博拉病毒侵害?
4、能否只吃米饭不吃菜? 恒大粮油“放心米”广告误导消费者
5、蜂蜜配姜祛除老年斑 可减少脂褐素沉积
   播客·视频
改革需啃下“硬骨头”改革需啃下“硬骨头”
六大为何远赴国外召开六大为何远赴国外召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客户端:“习大大”背后的民意分量
·卫计委通报8起典型案件大多涉及受贿 10余人被判刑
·官员高调宣布清廉网上公布财产 媒体称其引火烧身
·河南建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中石化老总谈国企限薪:赢得尊重比挣大钱重要
频道精选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时政资料
            ●习近平活动报道集
●李克强活动报道集  ●张德江活动报道集
●俞正声活动报道集  ●刘云山活动报道集
●王岐山活动报道集  ●张高丽活动报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