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撞“黑白”之间谁是谁非
2014年12月08日06:25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关注理由
美国弗格森案引发的骚乱尚未完全平息,在上周,美国再次出现白人警察害死非洲裔青年而被免予起诉的事件。两起“免予起诉”事件,让美国少数族裔的怒火越来越盛。而实际上,点燃怒火的,并非两起事件,而是长期困扰美国的种族歧视社会病。
□本报记者陈晓英
Crash,英文有碰撞、突然轰击、闯入、撞击声等意思,用来形容事物间一种最为强烈的对话方式。它所连带的是破坏、伤害、粉碎。但是其另一面,即是突然的清醒,是重新归位、融入,甚至是重建或新的开始。
影片《Crash》,正是一部探究美国社会种族歧视问题的片子。影片到处充满了冲撞,盘根错节。美国种族问题走到今天,谁也脱不了干系,也不是谁对谁错谁善谁恶的问题。
用这部影片形容正在美国接二连三上演的白人警察枪杀黑人事件以及随后引发的一系列骚乱、冲动,或许是最合适不过的。
弗格森和纽约两地大陪审团对害死黑人的白人警察作出的不起诉决定,引发美国多地持续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但即便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美国警察仍不知收敛:亚利桑那州再次发生白人警察枪杀手无寸铁的黑人的事件。许多人担心这件事会给本已动荡的局势火上浇油。
“这些悲剧令美国数百万人感到悲痛和愤怒,同时也体现警方过度使用武力和执法不当这一全国性问题的紧迫性。”面对此起彼伏的警察枪杀黑人案件,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12月4日承认警察在这些案件中“存在错误”。
弗格森小镇的危机
美国密苏里州的小城弗格森一夜成名。
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大陪审团裁定,不起诉在今年8月9日枪杀黑人青年布朗的白人警察威尔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裁定引发了美国黑人群体的极度不满,随即在全美引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进而是波及170座城市的全国性骚乱。
事情的起源还要追溯到3个月之前,2014年8月9日,11时45分,正开车执勤的警察威尔逊,听到广播中说有人偷窃附近店铺的雪茄烟,偷窃者为头戴红帽、身穿卡其衬衫、脚穿黄色袜子的黑人男子,该男子身边有另一名男子。接着,威尔逊在路中央看到18岁的黑人青年布朗和他的朋友——威尔逊注意到布朗恰好戴着红帽、穿着黄色袜子,而且手上还有雪茄烟。
威尔逊广播请求支援,然后倒车挡住布朗和他朋友。之后,威尔逊拿出手枪,在车内开了两枪,其中一颗子弹打在了车门扶手上,另一颗不知所终,布朗右手拇指的一处伤口可能就是在此时造成的。
枪响后,布朗有些犹豫,然后逃开了。威尔逊从车内出来,开始追赶布朗。据另一位目击者皮亚杰·克伦肖说,在追击了20英尺后,威尔逊再度开枪。
威尔逊又开了几枪,最终杀死了布朗,布朗在距离威尔逊的车子约47米的地方倒下,陈尸于弗格森小镇的街头长达4个小时。尸检显示,打中布朗的6颗子弹都是从前面射出。
而公众的目光,已经不仅仅聚焦于案件本身,“白人警察”枪杀“手无寸铁”的“黑人青年”,这几个关键词,在种族歧视问题根深蒂固的美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
就在事发当晚,当地民众在布朗被枪杀的地方点燃蜡烛、摆上鲜花,举行了临时的悼念仪式。而在仪式进行过程中,一名警察允许警犬在鲜花上撒尿。稍后,警车压碎了鲜花和蜡烛。警方的这一行径无疑是火上浇油,引发了参与和围观民众的强烈不满。
8月10日,一些人聚集在警察局门口抗议,还有一些人情绪激动,开始抢商店、砸汽车,与警察对峙。
这些,仅仅是一个开始。随后的3个月中,弗格森小镇的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当地居民不断爆发抗议游行示威乃至骚乱,与当地警察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
直到11月24日,密苏里州大陪审团认定威尔逊无罪。这种不满的情绪,仿佛打开了闸门,一泻千里。
在波士顿,在纽约,在达拉斯,在洛杉矶,在亚特兰大……在美国的各大城市,抗议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这股浪潮不断蔓延,很快波及到整个美国,170座城市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部分地区更是出现了骚乱,警车被砸毁,商店被打砸抢劫,纵火事件亦是屡见不鲜。
一起枪杀案,让美国社会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上,泛起了经久不息的涟漪。
纽约市的“躺尸”抗议
美国弗格森枪击案引发的种族歧视风波尚未平息,一个大陪审团12月3日作出类似裁决,将不予起诉涉嫌过度动武致死一名非洲裔人的纽约市白人警察丹尼尔·潘塔莱奥。
裁决在纽约引发抗议。总统奥巴马坦承,大量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对司法体制抱有疑虑,甚至纽约市长都告诫自己非洲裔血统的儿子“小心警察”。
今年7月17日,潘塔莱奥与多名同事在纽约斯塔滕岛区街头试图逮捕非法贩卖香烟的埃里克·加纳。逮捕过程被路人拍摄下来并上传至互联网。录像显示,加纳被按倒在地,潘塔莱奥用胳膊勒住他的脖子。加纳多次恳求对方松手,喊道:“我喘不过气了。”
最终,43岁的加纳死亡。验尸官认定,加纳直接死因为颈部和胸部受到压迫,属于他杀;加纳的哮喘、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是促死因素。按警察工会和潘塔莱奥律师的说法,加纳拒捕,因而在场警察对他动用武力;潘塔莱奥采取的手法没有违反警方规定,加纳的主要死因是他自身的健康问题。斯塔滕岛地区检察官多诺万3日宣布,一个大陪审团认定,“没有合理理由”起诉潘塔莱奥。
对加纳案的裁决引发民众抗议。数十人在晚高峰期间躺在纽约中央车站大厅地上进行“躺尸”抗议;在时报广场,约200名抗议者举着标语,高喊“正义再次丧失”“黑人的生命不是草芥”等口号;在加纳死亡现场,数十人把香烟撒在地上并点燃蜡烛。
与之前弗格森事件的抗议行动相比,此次纽约的抗议者显然更为愤怒。50多岁的白人妇女苏菲亚说:“从视频上看,加纳完全没有任何反抗行为。可怜的人一直在说‘我无法呼吸了、我无法呼吸了’,就再也没声了。陪审团居然裁决警察无罪,真是令人愤怒!”
一个也许能对抗议活动起到安抚作用的消息是,尽管斯塔滕岛地区法院大陪审团决定不起诉潘塔莱奥,司法部长霍尔德12月4日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说,司法部将“独立、彻底、公正且迅速地”调查这一案件。如果证据确凿,将起诉潘塔莱奥。
凤凰城的“翻版”故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上述两起案件余音未了,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又译凤凰城)市再次发生白人警察枪杀手无寸铁的黑人鲁梅因·布里斯本事件。
事发后,数百名示威者于12月4日晚走上菲尼克斯市街头。他们聚集警察局前,还一度封锁街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5日报道,对于鲁梅因·布里斯本的死亡真相,依然不明确。事件的大体情况是,布里斯本在与一名白人警察的撕扯中,被后者开枪打死。
菲尼克斯市警方发言人特伦特·科伦珀12月3日告诉媒体记者,事件源于一个爆料。12月2日晚,警方接到线报称,在一处便利店外的一辆黑色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内正在进行毒品交易。附近巡逻的一名30岁警员随后赶去处理。
科伦珀说,那名警员赶到后,看见布里斯本离开那辆车,似乎从车后座上拿走了什么东西。当警员要求布里斯本举起手时,后者把手放在裤腰部位。这促使警员掏出武器,布里斯本随即逃走。警员追赶并抓住了布里斯本,两人一阵撕扯。
媒体报道,两人撕扯中不知怎么到了布里斯本女朋友所住的公寓,后者打开门,令布里斯本和警员跌倒在公寓内。科伦珀说,警员在撕扯过程中好像摸到布里斯本口袋里有枪。跌倒后,因无法再继续抓住布里斯本的手、担心他可能“掏枪”,警员从而向布里斯本开了两枪。
枪响过后,增援的警察和消防人员赶到。虽经过一番救治,但宣布布里斯本还是当场死亡。这时,他们才发现,布里斯本口袋里的是个药瓶。事发过程中,那名警员没有受伤。警方没有透露他的姓名。
布里斯本的妈妈向媒体表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并不完美,曾经有过犯罪记录,但罪不至死:“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未经过完备训练的警察所造成的。布里斯本对我们很重要,他不是街上的虫子,他对我们很重要,他让我们周边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不同。”
排山倒海式的连锁反应
公开报道显示,白人警察枪杀非洲裔青年引发社会风波,在美国并不鲜见。在事后,不少白人警察被无罪释放。
2013年7月13日,美国佛罗里达州6名陪审团成员裁定,涉嫌枪杀非洲裔少年特雷文·马丁的白人协警乔治·齐默尔曼二级谋杀罪名不成立。
这起枪击事件发生在2012年2月26日晚上,当时17岁的马丁从便利店出来,准备去父亲的未婚妻家。开车巡逻的协警齐默尔曼看见了他,怀疑他行为不轨,便一路跟着。不知何时,马丁和齐默尔曼发生了肢体冲突。之后,齐默尔曼开枪打死了马丁。
起初,警方拒绝逮捕齐默尔曼。理由是,齐默尔曼是在正当防卫,受到法律保护。警方的不作为让事件迅速上升至种族歧视的高度。在压力之下,2012年4月11日,齐默尔曼被控二级谋杀。究竟是自卫还是谋杀,成为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
根据美国法律,二级谋杀是指带有恶意或怨恨的未经预谋的杀人事件。为证明齐默尔曼有罪,陪审团需要断定他“作出蓄意举动导致马丁的死亡”。这恰恰是审判的难点,一个人做出杀人举动时的心理活动是很难分析清楚的。因此,齐默尔曼作为唯一一名目击整个事件的人士,他对事发当晚的描述成为案件的中心部分,辩护方和检方都没多少实体证据可以依靠。
2008年4月,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也宣判了一起类似的案件。2006年,3名纽约警察连开近50枪射杀一名黑人准新郎,法庭最后判决3名警察无罪。
美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案例还有“迪亚洛枪击案”。1999年2月4日凌晨,4名正在值勤的警察在巡逻到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一座公寓楼时,对站在大楼前厅的迪亚洛连开41枪,使他当场丧命。
事后查明,迪亚洛只是准备掏钱包。迪亚洛的惨死曾引发数万人的大游行。但这4名警察最终没有受到任何法律惩处。
纵观美国历史,类似原因的骚乱更是不胜枚举。比如,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人口不过200万,就分别于1967年、1987年、1989年因为“黑人青年被警察枪杀”而三次爆发骚乱。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在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非裔研究系教授海瑟·安·汤普逊(Heather Ann Thompson)博士的统计中,美国历史上大部分的骚乱都源于同样的问题——非洲裔社区本已因工作机会教育机会不足而受到挤压,同时又被过度执法。“有时只是一次逮捕、一次枪击致死事件就可能触动本来已经紧绷的神经,引起排山倒海式的连锁反应”。
信任危机下的恶性循环
沿着马丁·路德·金的脚步,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然而种族问题依旧笼罩在美国上空。直至今日,当一个又一个黑人青年倒在警察枪下时,一个问题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为什么黑人与白人的矛盾会发展到这种程度?
据皮尤研究中心(美国一家独立性民调机构)2010年调查,美国夫妇之中,白人夫妇的中位收入约为6万美元,而黑人夫妇则为4.77万美元。这种差异可以很容易从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中找到原因。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美国白人中有87.6%拿到了高中文凭,而黑人则有84.2%拿到了高中文凭。虽然黑人较为落后,但差距并不显著。然而,美国白人中有30.3%拿到了大学文凭,黑人则只有19.8%,其中美国黑人男性只有17.7%拿到了大学文凭。
在贫困率方面,2011年黑人贫困率为27.6%,而白人(不含西班牙语裔)仅为9.8%。2011年16岁以上黑人失业率为15.8%,而白人为7.9%。
即便在黑人贫困率已经停止下降的情况下,过去十年中,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贫困率差距却一直在上升。同样,黑人大学毕业的比例近年来也开始停滞不前。
事实上,从1970年到2001年,通过选举的黑人官员从1500名上升到了9000名。这显然可以说明黑人的政治处境是不断改善的。然而其经济处境仍然糟糕。黑人的高失业率、高贫困率首先导致了高犯罪率。黑人犯罪率高,警方就会在面对黑人嫌疑人时更倾向于使用武力,甚至是致命武力。这使得黑人更不信任警方,警方也就更不信任黑人。如此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再者黑人的高失业率、高贫困率又会导致对矛盾的敏感,使得很多黑人更容易被煽动,采用暴力行为泄愤。
分析人士表示,就像上述今年发生的3起杀害黑人青年事件,它引爆的不仅仅是一个警察执法的问题,而是美国社会上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布朗葬礼当天,也是美国许多学校开学的日子。美国各地不少学生走出教室就布朗之死进行抗议示威活动:布朗本来也应该同他们一样开始进入大学课堂,但此时却已长眠地下。迈克尔·布朗母亲的朋友沃伦·贝尔在葬礼上表示,这一悲剧发生之后,有些事情可能发生变化,但要彻底改变现状,恐怕还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
(来源:法制日报)
![]() |
中国人大 |
|
1、图解:人民网记者关注地方实践依法治国的七个看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 3、最高检举行首次检察官宪法宣誓仪式 4、切实增强宪法意识 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5、最高法法官在国家首个宪法日宣誓 |
中国政协 |
|
1、全国政协机关开展“宪法学习周”活动 2、庆贺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到来 3、驻南京侵华日军集体出逃事件 4、让公立医院改革在正确道路上前行 5、天津市武清区政协为争创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出招献策 |
中国工会 |
|
1、一汽马自达第100万辆轿车下线 2、11月经销商库存指数再高企 3、公务员职务职级“双轨制”的善治意义 4、北京展出世界最大恐龙骨架 5、山西沁水工会会员证变身“惠”员证 |
中国妇联 |
|
1、卫计委:社会抚养费暂不取消 放开二胎尚无时间表 2、涨知识:喝茶真的解药吗? 3、伊利发布中老年牛奶新品并启动公益计划 4、于正版神雕遭频繁吐槽:女配角都比小龙女好看 5、84岁老太跳楼砸死87岁老太 两人当场身亡(图) |
播客·视频 |
|||
|
|
时政要闻 |
|
·除夕放不放假? 调查机构网络征求意见 ·陕西官员人民日报撰文后辞去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职务 ·深明大德 严守公德(对话价值观·(领导干部篇)(15)) ·新常态下这一年(2014年经济形势述评①) ·长征运载火箭第200次发射 |
频道精选 |
|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
||
|
时政资料 |
|
●俞正声活动报道集 ●刘云山活动报道集 ●王岐山活动报道集 ●张高丽活动报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