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头的惯性

1月5日早上,河南内乡县余关乡初中八年级学生杨杰(化名)因违纪在被班主任要求罚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时,因为多抄一遍,被班主任拉到学校的一间储藏室内进行“修理”,先是扇脸,接着揪着头发往墙上撞,在忍受不住准备逃跑时又被掐着咽喉,朝胸口连打数拳,导致学生回到教室后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记者调查发现,班里半数男生都体验过该老师“擒拿格斗式”教育。
记者了解到,该老师今年30岁左右,是该县赤眉镇人,独生子女,毕业于某警官学校,学的是散打专业。2009年考上特岗教师(后转正),被分配到余关乡乡中任教,教思想政治课,曾任班主任多年。摘自1月6日《大河报》
惯性力量很大。过去有个故事说:一辆公交车紧急刹车,一个小伙子不小心踩了一位女士的脚,女士说了一句“德性”,小伙子回了一句“惯性”,全车乘客都笑了。幽默,实在是幽默。幽默的意义在于,小伙子道出物理原因,解决了女士的伦理疑问。一个人的惯性问题,却没有办法幽默地化解了。
散打专业,学的是一套全武行。如果当名武术教练,或是做名高级保镖,应该是称职的。做一名思想政治课老师,让人匪夷所思。散打靠的是拳头,讲课靠的是舌头。舌头干的工作,拳头能够代替吗?一语不合,想打就打,这不是中小学,倒像是旧时江湖戏班教师爷的做派。
拳头用惯了,不用会痒,这恐怕真是一种惯性。也许练久了,真的就会控制不住。可问题在于,我们既然知道惯性的力量,为什么不能因材而用?这位老师是2009年考上的特岗教师。查了一下特岗教师招考的基本条件,其中一条是: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服务岗位要求(应聘初中教师的学历要求原则上为本科及以上,所学专业与申请服务的岗位学科一致或相近)。也许这位老师当初报考的是体育老师,那样也算符合要求。然而,荒诞的是:转正之后,他教起了思想政治。我无法搞清楚,散打和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我看到的是,“擒拿格斗式”教育把孩子搞得昏迷。
内乡县衙是全国有名的,县衙的对联也是有名的。其中有副对联说: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选贤与能,这是封建时代官吏都懂的道理。如今用散打人才教思想政治,下一步会不会请考古人才教生理卫生。不是上过大学,都能登五尺讲台;不是拿个文凭,都能教好学生。
拳头有惯性,选人者是否也存在惯性的冲动。惯性的力量,我们已经领教。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是,是谁给了这种惯性冲动的权力。孩子昏迷了,但我们的良知不应该昏迷;孩子昏迷了,我们的法律不应该昏迷。以清醒的头脑看待问题,在此事中就不会只看到了拳头。世界上很多事是可以幽默的,但有时更需要直视的眼睛。
(本期坐堂 张笑)
(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