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名“问题少年”矫正了不良行为

□本报记者郭宏鹏黄辉
□本报实习生温远灏
初中学生小李染上网瘾后,沉迷于游戏中,整天不愿出门,甚至以绝食对抗家长的管教。小李的父亲为不让儿子上网,用铁丝将其捆住,仍难奏效。
无奈之下,小李的父亲将儿子送往位于江西省新建县石岗镇的南昌市阳光学校。经过6个月的特殊训练和学习,小李戒除了网瘾,矫正了不良行为,并顺利考取了南昌市一所重点高中。
“社会上有不少像小李这样的‘问题少年’,这些孩子大多在12岁至17岁之间,家庭管不住、学校管不了、刑法够不着。”新建县委政法委法制科科长钟静怡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
为此,2014年1月,南昌市阳光学校应运而生。据了解,这是由南昌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团市委挂牌成立的江西省第一所实行民办公助的特殊“问题少年”学校,其办学宗旨是转化有沉迷网络游戏、厌学逃学、目无尊长等不良习惯的青少年学生。
“学校开设了重点行为班、初一至初三、初中预科班等五个班,实行全封闭军事化教育管理。”阳光学校董事长、校长张云辉告诉记者,孩子入校后,学校根据每个孩子的心理状况、存在的问题、年龄、文化层次等情况,设置适合其本人的教育转化课目,制订不同阶段的教育个案计划,通过“远离情境”“励志成才”“感化回归”三个阶段性的训练教育和学习,使每个孩子在思想、行为、人生观等各个方面发生转变,达到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
15岁的小强来自福建莆田,因在学校期间与老师发生矛盾,渐渐产生自闭和厌学情绪,以至离家出走。父亲将其送进阳光学校,想不通的小强甚至以碎石割腕方式进行自残。经过教官和心理老师的耐心开导,几个月后小强变得懂事多了。面对记者,小强侃侃而谈,开朗而又理性,全然看不出他曾经是一个“顽劣学生”。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迷茫,只要经正确引导和教育,同样能发出阳光。”张云辉告诉记者,为矫正“问题少年”的不良行为,学校自成立之初就聘请著名爱心人士“网络妈妈”刘焕荣担任名誉校长。一直以来,刘焕荣从线上到线下,从视频虚拟聊天到面对面促膝谈心,始终以一个“母亲”的胸怀,去温暖和感化“问题少年”。
据了解,为打开学生心结,挖掘学生潜能,南昌市阳光学校在常规初中学历教育之外,辅之《弟子规》为主的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报恩之心、文明礼貌之举,并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自强的能力,使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去年,该校首届初三毕业生参加中考,创造了高中录取率70%的可喜成绩。截至目前,学校已帮助983名“问题少年”矫正了不良行为。
“八年来,学校摸着石头过河,致力于探索个性化的教育途径,专注于对素质教育的创新,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针对重点青少年行为矫正的管理办法。”新建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珠表示,该校秉承“转化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平安一方社会”的教学理念,用爱心托起了一轮明天的太阳。
记者离开南昌市阳光学校时,校园运动场上悬挂的一幅标语令人印象深刻:“我来了!我努力了!我成功了!”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