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从“小赵”到“赵代表”

2016年01月05日06:52 | 来源:法制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从“小赵”到“赵代表”

□ 本报记者 张媛

  2012年的冬天,第一次得知自己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赵雪芳有点慌。

  那一年,赵雪芳25岁,出校门参加工作只有一年多。在她口中,这意外的消息带给她的感觉,“像坐了火箭飞向月球”。

  转眼3年过去了,2015年第一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赵雪芳,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慌张,阳光的笑容和朴实的话语后,是满满的自信。

  广东省乳源县游溪中心小学教师赵雪芳说,3年人大代表的经历,让她改变了很多。

  要成为优秀的“赵代表”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年轻的赵雪芳想拍张照留个念,就随便找个人帮忙。照片拍好,致谢后,一转身就有人偷偷问她:“你怎么那么大胆子,让省长给你拍照?”

  “我这才知道他就是省长。”赵雪芳笑着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因为自己之前一直在村里工作,感觉不可能有机会去认识这些领导,也没特别关注过他们长什么样。

  就是个普通人,甚至还有点土,这是赵雪芳对自己的定位。她说自己来自普通农民家庭,工作后接触的也都是农民,正因如此,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才让她措手不及。

  2012年年底前,赵雪芳的人生轨迹一直很普通:2008年9月,考至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攻读初等教育专业;2011年6月毕业后,即参加大学生村官的考试,9月正式上岗,任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汤盆村村主任助理。

  她任职的汤盆村,是一个439人的小村,人均耕地0.2亩,人均收入2320元,村集体收入不足两万元。好不容易考出去上了大学,却还要回农村工作,邻居们都说赵雪芳“傻”。对此,她也确实纠结过:大学生村官工资不高,父母60多岁了,供自己读书不易,她那点微薄收入,给二老多买几件衣服都不够。每每想到这些,赵雪芳的心就酸酸的。

  但是,从小生长在农村,亲身经历过城市的繁华与农村的落后,为农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念头,早已在赵雪芳心中生根发芽。父母的支持更是坚定了她回村的决心。她最终选择了留下。“村官职务小,干事舞台大。在村官岗位的一年多,有过不少曲折、辛酸和委屈,但更多的是收获了老百姓的理解、帮助和信任。”赵雪芳说。

  或许正是这份脚踏实地的质朴与担当,让赵雪芳在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当选。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赵雪芳会无所适从,会怯场;第一次被人叫“赵代表”,她也会有些许不适应——在这之前,她一直是别人口中的“小赵”。如今,走过了一开始迷迷糊糊的状态,虽然还是最喜欢别人叫自己“小赵”,但赵雪芳说,她会努力成为优秀的“赵代表”。

  当代表要有个好心态

  “赵雪芳真的当全国人大代表了吗?”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赵雪芳将和其他大学生村官代表的合影发到了自己的网络空间,同班同学看到后,四处打听。

  “就和我当初不敢想我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一样,同学们也都不敢相信自己身边出了个全国人大代表。”赵雪芳笑着说。在过去的她看来,全国人大代表神圣又遥不可及,当了代表后才发现,代表也是普通人,就在你我他中间,只不过,他们肩上承担了更重的责任。

  当初选择当村官,就是希望能为农村发展献一份力,如今有了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脚下这片生长于斯的土地,和她的父老乡亲。

  “广东虽然是经济大省,但是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东西南北差异很大,粤东西北尤其经济薄弱。”赵雪芳说,很多人印象中的广东都是经济强省,却忽略了他们这种贫困地区的存在。

  当听到记者表示自己也是如此认为时,赵雪芳手一拍,哈哈一笑,说:“你看,你也是吧。”

  对于家乡的贫穷,她感触深刻。“我的家乡韶关市所在的南岭山区,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地处南岭中部的永州市、清远市、韶关市、桂林市、贺州市的26个县市区更是全国特别贫困地区、革命老区集中地区和瑶族聚居区。”赵雪芳说,这片区域远离3省区经济政治中心,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如果国家不给予特殊政策,这一片区很难实现国家新一轮扶贫“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在经过充分调研后,2014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赵雪芳提交了增设南岭山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建议。2015年,她又再次提交这一建议。

  “建议提交后,相关部门的反馈我并不满意。”赵雪芳说。但她话锋一转:“第一次上会,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如今,对这个身份越发了解,就越觉得责任很大,越要努力去做一些实事。”

  她告诉记者,很多老代表都曾对她说:“小赵,你不要以为建议提了就能办。一届任期下来,能办成一件就很不错了。”所以,她对提建议始终追求精而不是多,希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从大见小把一件事真正推动起来。

  “从这个角度讲,当代表不仅要提好建议,还要有好心态啊。”赵雪芳呵呵笑。

  “大喇叭”与“传声筒”

  当一群五六十岁的老人敲开办公室门时,赵雪芳再一次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

  老人们来自广东各地,有些甚至从最南部的湛江竖穿整个广东省,长途奔波到韶关,来找赵雪芳。

  赵雪芳清楚,这都是因为自己全国人大代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彼时,她的大学生村官合同已经到期。正值韶关市招聘教师,考虑到自己在大学所学的就是初等教育英语专业,赵雪芳就尝试报考了。“毕竟自己还年轻,想多尝试一下,看看最终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最终,她如愿考上了乳源县游溪中心小学,成为一名音乐教师。

  那群慕名找到学校的老人,是1983年前的民办教师,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代课老师。他们曾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全国扫盲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1982年,国家为提高教学质量,对民办教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安排整顿,那次没有被辞退的民办教师,绝大多数都已陆续转正。而被辞退的民办教师,尤其是在此之前因各种客观原因离开教师队伍的民办教师,还有相当部分至今老无所养,形成了民办教师历史遗留问题。

  “在那个年代,这群老人能拿到的工资不多,几乎没什么补助,全凭一腔热情投入教育工作。”赵雪芳说到动情处,双眼有些泛红,“而今他们过来找我,给予我最大的信任,我一定尽自己所能,尽一名人大代表应尽的职责,给他们提供帮助”。

  为此,赵雪芳专门对1983年前被辞退或离开教师队伍的民办教师进行了调研,在2014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建议,希望政府能够对1983年以前离任的民办教师情况展开深入调查,根据离开的原因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

  在草拟建议的过程中,赵雪芳充分征求了老人们的意见,但她也不忘将国家的难处对老人们进行解释——这是长期历史遗留问题,中央要不断研究考证,因涉及面比较广,要解决并非朝夕之功。

  看着老人们安心返程,赵雪芳还特意叮嘱,以后有事可以随时电话沟通,不要再长途奔波劳累了。

  “我就像个‘传声筒’和‘大喇叭’,向上传达百姓心声,向下宣传国家法律政策。”面对记者,赵雪芳如此打趣自己。当全国人大代表3年多,对这一身份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她说,能为百姓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再忙再累都甘之如饴。

(来源:法制日报)

(责编:刘茸)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