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共治共管  共建共享

城市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法治头条·城市管理中的法治问题④)

本报记者 彭 波
2016年01月27日08:3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繁华的北京城。
  本报记者 史家民摄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摘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文件 

  

  “城市是我家,卫生文明安全靠大家”,这曾经是许多城市刷在墙上的宣传标语。随着时代变迁,墙上的标语渐渐被抹平了,但道理并没有过时。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发展要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不能绕开民意搞建设

  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2015年9月,海南省三亚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的首部地方性法规《三亚市白鹭公园保护管理规定》,为了保护一座公园居然立了一部法规。

  “三亚是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是最核心竞争力,也是发展的生命线。”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焕中表示,这是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建议,并进行充分论证后作出的决定。

  白鹭公园是三亚市中心城区实行开放性管理的城市公园之一。随着城市土地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不少开发商都盯上了白鹭公园。为了留住这片绿地,三亚市民喊出了“打响白鹭公园保卫战”的口号,网上甚至还发起了一场保护白鹭公园的投票行动。这一切,都被三亚市政府部门看在眼里。

  将草案放在网上让市民“挑刺”、到白鹭公园附近的社区召开座谈会听市民“吐槽”、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看市民跟帖,开门立法、集思广益,立法精神得到了市民的理解与肯定,不少金点子、好主意被纳入到了立法之中。“这部法规给了市民一颗‘定心丸’。”三亚市民冼金桃说,首次地方立法绝不是保护一座公园这么简单,背后是主政者兑现让景于民、让绿于民的承诺,是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体现。

  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这也造成城市工作利益纠葛交错、诉求要求多元、矛盾纠纷凸显。作为城市的主人,“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本来应该是城市工作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有的地方领导撇开民意搞发展,结果自以为好的项目市民却并不领情,项目黄了,人心也散了;还有的地方领导绕开民意搞建设,将征求公众意见视为拖延行政效率的罪魁,结果不仅项目没有发挥预期作用,还在群众中留下骂名;还有的地方领导无视民意搞规划,今天挖一条路、明天开一条河,城市变成了任意涂抹的画布,市民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背景。

  “城市社区管理、与民众重大利益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有必要引入利益相关者,大家沟通,寻找一种更合理、能够为多方所接受的方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表示,公众参与是现代国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大量事实证明,政府部门越善于倾听民意、吸纳民智,就越容易达成社会共识,就越能调动各方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邻里守望,共建平安 

  “红袖标”成为参与平安建设的名片

  “世界第五大王牌情报组织”“民间中情局”……这些调侃的称呼其实都是对北京朝阳群众的褒奖。从明星吸毒、藏毒,到卖淫嫖娼、刑事案件等等,无论是城市、乡村,他们无处不在,隐姓埋名为社会治安作着微小但不可或缺的努力。

  “小事儿管好,才能不出大事。我们警惕性很高,但都是为了社区安全。”作为北京一名登记在册的治安志愿者,孙美霞的主要工作是巡逻,每天巡逻时间达4个小时,赶上有重大活动期间,时间更长。有一次,孙美霞发现社区新住进的一间单身汉房内,连续两晚房间灯火通明,她觉得有点可疑,就把情况反映给社区民警,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租户出差忘了关灯。

  “我们社区注册的治安志愿者大概有100多人,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们预防犯罪、预防发案的好帮手。”社区民警王洋说,这个社区居民总数将近1万人,但只有两名社区民警,却保持着连续12年社区零发案的纪录,治安志愿者功不可没。

  除了“朝阳群众”,北京还有“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一大批群众参与的时代品牌。来自北京市综治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超过85万人,各类群防群治力量动员总量近140万人。2015年,北京市群防群治力量累计提供各类情报信息线索41万余条,从中破获刑事案件2592起、治安案件3671起。“红袖标”已成为北京市民开展邻里守望、参与平安建设的名片。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要和关键就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央党校教授谢鲁江表示,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需要有前瞻意识,积极推动城市治理的创新,进而带动社会治理的创新。而共建共治,是城市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明确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角色定位,才能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促使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配置,做到各有其长,各展其能、各尽其职。

  在城市治理中,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带头作用作为基础。这还是许多城市的短板。有些政府部门“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有利可图的,积极介入、主动管理;无利可图的,就推诿责任、消极怠工。食品安全、环境治理等问题如此突出,恐怕也与政府部门之间衔接、配套不好有关。

  城市是我家,繁荣靠大家

  让群众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一个周五的早上10点多,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一派繁忙景象。各个服务窗口前都有人在办事,大厅里几排供人休息等候的座椅也都坐满了。

  “原来至少要7天的事,现在一天一个窗口就全搞定。”正在办理外资企业变更业务的成都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员工顾莉对成都高新区的审批效率赞不绝口。以前,外商投资企业设立须先到外资窗口审批,再到工商窗口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现在,外资企业章程审批和工商注册登记可以“一窗式”办理,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

  “我们在2015年1月就将具有本级审批权限的25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一窗式’服务通道,设置导办窗口,实现‘一窗进出’。”成都市高新区工商局局长李永才说,“申请人只需通过导办窗口就可以申请办理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避免了申请人分别申请、来回跑路甚至摸不清门的情况。”

  共享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共商也好,共建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在城市发展、治理中,必须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密切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热情,为城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打造社会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

  完善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优化清理、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打造社区居民“一刻钟生活圈”、叫停“证明我妈是我妈”等奇葩证明……这些变化赢得了群众的点赞和支持。

  “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这是2015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变化之一。有的地方把政府可以公开的数据统一到云平台上,在不同技术架构的系统平台间通畅共享,不仅方便老百姓,还能从根源上杜绝政府部门办证环节的推诿、拖延、腐败等乱象;有的地方依托“大数据中心”,利用社区电子屏、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实现各类信息的循环碰撞、智能推送和共享应用,让社区居民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智能服务……“互联网+”的深入运用,不仅提升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流程再造和优化,而且促使政府创新服务举措不断涌现,群众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在城市治理中,一定要兼顾各方利益,找到最大公约数,让“城市是我家,繁荣靠大家”走进人们的心里,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市场共同努力的原则和目标,我们的城市才能实现共享共赢。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7日 17 版)
(责编:刘茸、张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