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共产党新闻强国社区论坛政务通博客微博育儿宝E政播客SNS人民电视|群众路线网人大政协工会妇联科协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

人民网首页 新闻专题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数据库2019两会调查中国人大60周年纪念专题

网络募捐频现“诈捐门”公众期盼慈善回归法治轨道

2016年02月16日10:57    来源:法制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男性,借用一个美女头像,在知名网络问答社区知乎网,编了几个心灵鸡汤故事,就能骗到真金白银。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

  知乎大V“童瑶”是一位拥有5万多粉丝的“知乎女神”。就在几个月前,账号“童瑶”与账号“ck小小”上演双簧苦情戏,骗取了知乎400多名网友的十几万元捐款。令人震惊的是,经查证,这两个账号不但为同一人,更是一名叫童某的男性。

  网络诈捐何以频频得手?网络平台有无监管责任?个人在网络上能否发起募捐?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慈善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修改稿,期盼慈善法尽早出台,有效遏制诈捐、骗捐行为的发生。

  网络成为诈捐重灾区

  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7.4%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过捐款,仅28.5%的受访者信任网络捐款中的慈善组织或募捐个人,62.4%的受访者担忧网络募捐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

  “网络诈捐频频发生,这与网络特性有着莫大的关系。”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教授贾西津说,网络信息虚拟性强,不少人在网络上的身份都与现实不符,也很难查证。网络信息量巨大,很多信息真假难辨,虚假信息一旦发布,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这些都使得网络成为诈捐“重灾区”。

  案件中的童某以女性身份注册知乎,并利用虚假的感情故事铺垫一年多,积累粉丝达5万多人,获得网友的深度信任。

  贾西津说,这样一个历时时间长、心思缜密、环环相扣的诈骗行为,不仅考验着网友的甄别能力,也体现出网络诈骗的隐蔽性和潜伏性。

  慈善法草案第二十七条规定,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

  “网络募捐作为慈善募捐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被法律允许的,但前提条件是,网络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贾西津认为,作为募捐平台的网站要与募捐者共同承担责任,知乎作为网络平台,对平台的内容有核实的义务。

  公开募捐应符合条件

  童某利用自己在知乎网的大V身份,以虚构事实的方法,成功博得广大网友的同情心,骗得捐款。对此,不少人质疑,童某有募捐资格吗?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杨思斌看来,童某用欺骗手段骗取400多名网友十几万元捐款的行为,与慈善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修改稿规定的关于自然人假借慈善名义骗取财产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

  杨思斌说,虽然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但是这不代表任何人都可以开展慈善募捐。慈善法所规范的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同时,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募资格。草案第二十六条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公开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管理。

  杨思斌说,草案虽没有法律效力,但从这一条规定上来说,童某作为个人,没有公开募捐的资格,他也没有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募捐。因此,如果按照草案的规定来评判,个人即使没有诈骗行为,在网上公开募捐也不具有合法性。

  使民众重拾慈善信心

  2015年8月,19岁的杨某兰利用“8·12”天津港爆炸事件,捏造其父是爆炸事故受害者的虚假消息,骗取网民捐款近10万元。

  2015年10月,安徽一女子在喂男友养的狗时被咬伤,却谎称自己救人时被野狗咬伤,收到网络捐款超过80万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名义的网上募捐活动在网络社区风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微信劝募、淘宝义卖等活动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类似“童瑶事件”利用同情心的网络诈骗案时有发生。

  “正是由于我国慈善组织的管理松散,慈善事业的渠道仍不够畅通,导致大家对部分慈善组织的运作情况不了解、不信任,才通过其他渠道关注一对一的慈善个案。”贾西津说,应积极推动慈善信息透明公开,赋予民众实实在在的监督权,让民众对慈善制度和慈善体系有一个正确的了解,用立法从正面去引导,使民众重拾慈善信心,让慈善健康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杨思斌认为,慈善法出台后,很多问题就会明朗化,比如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条件,民政部门有及时公开具备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名单的义务,慈善组织有向社会公开信息的义务。慈善信息公开后,民众只要进行查询就能找到相关信息,不具备募捐资格组织就能被民众识别出来。慈善法关于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也是解决诈捐行为的有效法律规范,随着慈善法的颁布实施,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会逐步得到规范。

  “网络运营商也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应当擦亮眼睛,防止违法信息在网络泛滥,及时有效清理网络虚假信息,否则也将面临法律的惩罚。”贾西津强调,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防止网络诈捐案的发生。(记者 朱琳 朱宁宁)

(责编:刘茸、张雨)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