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2日15:52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2日訊(中國經濟信息雜志記者 郝杰 專欄)這是張淑芬第二次參加全國兩會。利落有型的短發,合身優雅的套裝,此刻的她看上去從容了許多,但神情還一如初次參會般的認真專注。
全國人大代表張淑芬。(圖片來源:資料圖)
2013年,張淑芬成為河北省易縣第一位人大代表。她帶著代表自己,更代表易縣的文化產業-----易水硯,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易硯是我國名硯中的瑰寶,為中國硯之先驅,與端硯、歙硯齊名,古今鑒賞家論硯素有“南端北易”之譽。張淑芬是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現任公司董事長,二十年來,她帶領易硯從低谷走向輝煌。
有關兩會提案
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來到北京,走進人民大會堂,在別人看來,這是一種無上的榮耀,但在張淑芬心裡,更多的是責任與壓力。
去年的兩會,張淑芬提出三個建議,都是有關文化產業。而今年,她把目光和焦點對准了備受關注的民生領域。一是大力提升農村基層干部特別是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的執政能力﹔二是加快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三是提高基礎養老金標准,實施倍增計劃﹔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調標機制。
有關這三個建議的具體內容,在兩會期間,張淑芬已經陳述過不止一次。而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採訪時,她一邊翻著手中的記錄本,一邊說自己還有建議希望提出來。這個建議是張淑芬親身經歷之后的思考。由於是在山區貧困縣,她看到醫院裡的硬件配套設施非常緊張,無法達到要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民生問題,而醫院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建議應該從硬件,土地和資金各方面加大對山區貧困醫院的扶持力度。”
小硯台 大產業
與硯結緣,是張淑芬始料未及的。
從縣城白水泥廠的下崗職工到電子配件廠北京分廠員工,在北京的四年時間,給了張淑芬學習和沉澱的機會,也給了她發掘市場的空間。當時易縣隻有一些很小的硯台作坊,但給張淑芬的感覺是既沒有文化味,也沒有人情味。
1992年,作為當時易縣最大易硯企業的易縣工藝美術廠瀕臨倒閉,張淑芬和愛人鄒洪利果斷決定並購易水硯商標,聘用優秀的雕刻師傅,建成了集培訓、開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燕下都易水古硯廠。如今,易水硯有限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易硯行業的龍頭企業,市場佔有率近50%。易水硯品牌的發展也帶動和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易硯從業人員由一開始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近萬人的行業規模,以易水硯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硯產業鏈已經在全縣形成。
據張淑芬介紹,河北省易水硯有限公司現在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易水硯制作工藝被國務院文化部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是文房四寶裡面唯一一個通過正規渠道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這足以証明易水硯在文房四寶行業裡面佔據前沿的地位。“從事這個行業二十年,不管在行業還是家鄉易縣,我是唯一一個成為人大代表的人。所以感覺責任很重,壓力很大。”說起這些,她的神情又恢復了最初的那份認真。
在張淑芬看來,易水硯不僅是易縣的名牌,更是河北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張淑芬帶領易水硯創作團隊拓展題材,研發出具有文化創意的幾十個系列、上百種造型的新產品,使易水古硯在提高品位、走精品之路上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受到了眾多著名學者、文化名流及尋常百姓的喜愛,產品銷往國內多個大中城市,並出口日本、東南亞5個國家和地區。
人才瓶頸
作為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張淑芬至今仍被一些問題困擾。其中,人才瓶頸恐怕是最讓她頭疼的一個問題。
“現在我們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嚴重缺乏。”張淑芬說,在生產方面,雖然有一個職業技術學習培訓雕刻師,但是報名的人很少,並且培訓完后就改行了。雖然雕刻師工資待遇很高,但是他們覺得太辛苦,不願意繼續留下。為了企業與行業發展,張淑芬想盡辦法找能培養的人員。“我們發現山區大縣殘疾人特別多,所以我們和當地的殘聯聯系,培養三五百個固定的殘疾人,根據他們的殘疾情況來安排,隻要手能動的都可以。一年多的時間,到現在培養了十幾個。”
在張淑芬的易水硯公司,每年招來的大學畢業生都隻最多干上一兩年,之后考取公務員后便會離開。張淑芬無不感嘆地說,“畢竟是民營企業,在他們眼裡,說出去還是不如國有企業的工作體面。”由此她也想提出,國家應制定相應政策,想辦法引導大學生到山區就業支持當地企業,同時有一系列政策使他們回城后得到一定好處。
轉型創新與未來規劃
如今的易水硯公司已經做得風生水起,成為易縣當地甚至河北省都無人不知的品牌。但在張淑芬心裡,已經開始謀劃新的轉型與創新舉措了。
“首先公司會開始考慮給企業和大學定制文化硯台,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張淑芬說,“其次是產品創新,把硯台向茶海轉移。現在北方人也愛喝茶,並且茶海對石料不像硯台那樣嚴格,隻要顏色漂亮沒有輻射就可以。”張淑芬表示,這些產品轉型和創新上的實踐會對行業有一個大的幫助。
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提升為國家戰略,張淑芬也在其中看到了發展的機會。“河北在打造生態旅游大省,保定在打造生態旅游大市,而易縣是打造生態旅游大縣,生態旅游和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對易水硯行業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一定要抓住。發展北京市場,找市場,找人才,找銷路。”張淑芬表示,公司已在北京園博園建立了一個展館。兩會之后,她打算在北京注冊一個公司,與易縣方面對接,發展北京市場。
而在易縣,張淑芬同樣打造了一個五千畝的文化產業園,包括文化長廊,硯台博物館和接待中心。“三年以后,這會是一個集創作、演出、參觀、展覽,體驗於一體的地方。”將來這個園區勢必會對易縣的旅游和文化產業產生不可忽視的拉動作用。據張淑芬介紹,硯台博物館已經建成裝修,最晚十一開放。
作為一個成功的女性企業家,一路走來,張淑芬感悟良多。在她看來,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先學會做人。“水平不高不要緊,可以學習﹔能力沒有不要緊,可以培養。最主要的是心眼好,處處為別人著想,在發展道路上就會很順利。”
談起未來的發展目標,她已經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首要的是把文化產業園第一期在三年內建好,向世人展示易縣的傳統文化產業,實現對外開放。
代表委員小資料
張淑芬,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總經理。
多報道請見中國經濟網“改革2014——2014全國兩會專題”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