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0日14:24 來源:中國人大雜志 手機看新聞
選舉制度改革
2014 年4月28日,智利眾議院通過了巴切萊特總統提出的選舉制度改革法草案,后經過執政聯盟與在野黨參議員長達數月的協商,對原草案作出多處修改,並經參議院投票通過后,2015 年1 月20 日,眾議院再次投票通過了選舉制度的改革草案。4月28 日,巴切萊特總統正式頒布了新的選舉法。
到目前為止,智利的選舉制度還是皮諾切特軍政府1980 年制定的,規定每個選區隻能選舉兩名眾議員和參議員。一個政黨在一個選區中要獲得兩個議員的席位,必須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數。如果得票雖領先,但不到三分之二,隻能獲得一個議席,另一個議席由得票佔第二位的政黨提名的候選人獲得,但該候選人所獲得的票數不能少於33% 的選票。這一選舉制度有利於得票居第二位的黨派,通常情況下是保守的政黨,但不利於其他比較小的政黨。巴切萊特提出的選舉制度的改革將結束皮諾切特的這個遺產。根據這一法律,眾議院將由120 名增加到155 名。新的眾議院將由2017年11 月的選舉產生,全國將分成28 個選區,每個選區根據選民人數選舉產生3 至8 名眾議員,總數為155 名。新的眾議員將於2018 年就任,2018 年前,眾議院仍由120 名組成。參議院在2018 年前仍由38 名組成,從2017 年起將逐步增加,2017 年11 月選舉時將更新一半參議員,2021 年再更新其余的一半,最后增至50 名。參議員選舉的選區就是國家的行政區。新選舉法規定,參議員和眾議員的候選人中,婦女候選人不得少於40%,但對當選議員的性別組成沒有硬性規定。
憲法改革
1973 年智利發生軍事政變后,國會被解散,立法權由軍政府行使。1980 年軍政府執政期間,在一次普遍認為是“不規范、不民主”的公民投票中通過了憲法。國會由兩院組成,眾議院120 名,參議院47 名,其中38 名民選產生,9 名由軍政府指定。憲法規定,執政超過6 年的前總統為終身參議員。根據這一憲法, 1980 年憲法規定,1988 年進行等額選舉的總統大選,1990 年還政於民。皮諾切特在1988年大選中失利。1989 年,智利舉行差額選舉的總統大選,基督教民主黨帕特裡西奧·埃爾文(Patricio Aylwin)獲勝,於次年接替皮諾切特出任總統,智利實現民主化。1990 年皮諾切特卸任后,仍保留軍隊總司令的職務至1998 年。根據1980 年憲法的規定,皮諾切特成為終生參議員。
2005 年8 月26 日,爭取民主黨總統裡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爾(Ricardo Lagos Escobar)任內,對1980 年憲法進行了修改,共修改58 處,取消指定參議員和終生參議員,將總統任期從6 年改為4 年,不得連選連任,但可隔一屆后再次競選,並加大了眾議院權力。
早在2013 年11 月競選總統時,巴切萊特就承諾,若她當選總統,她將用一部新憲法來取代軍人獨裁統治者皮諾切特在1980 年制定的憲法。2014 年3 月就任總統后,她又多次提出要制定新憲法。今年4 月28 日,她通過電視台正式宣布,將在9 月啟動制定新憲法的公開的立憲進程,將通過對話、咨詢、辯論、會議來進行。但是,她沒有具體說明由誰或由哪個機構來制定新憲法,是否將召開立憲大會,還是通過公民表決方式來立憲。因此,在她宣布之后,各黨派和各界人士紛紛提出質疑。
立憲過程相當復雜,需要廣泛征求民意並與各反對派和社會各階層進行談判,需要國會以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批准。目前,巴切萊特的執政聯盟由7 個政黨組成,其中有左翼政黨如社會黨、共產黨,也有中間政黨基督教民主黨,各黨意見不一。再加上在野的右翼反對黨對巴切萊特的牽制就更多,因此,巴切萊特在尋求憲法改革方案時需要進行更多的政治妥協,以平衡各黨派之間的不同利益。由於執政聯盟新多數目前在國會中佔多數,所以一般的改革方案隻要執政聯盟內保持一致,在國會上通過問題還不是很大。評論認為,如果執政聯盟成員之一的基督教民主黨議員投反對票的話,那麼形勢就會發生變化。
從整體來看,巴切萊特執政以來,基本上兌現了她在競選時的承諾,先后出台並開始實施稅收、教育、選舉制度等項重大改革。在國會討論過程中,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一些國會議員提出了不同意見,在對改革的最初方案作了不少修改之后,這些改革草案最終得以通過。但到目前為止,這些改革措施尚未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在短期內,特別是對經濟的穩定增長方面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這些改革措施比較激進,動搖了智利前期實現高增長的基礎性經濟和政治制度。第二,改革時機欠佳,使已顯疲弱的經濟雪上加霜。第三,部分改革方案遭到左、右兩方面的夾攻。執政新多數聯盟內,基督教民主黨議員認為改革方案偏左,而共產黨和一些社會黨等左翼政黨議員認為改革方案偏右,因此,常常意見不一。而大多數右翼議員對改革持反對態度。盡管這幾項改革方案已獲通過,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阻力還很大。第四,腐敗丑聞不斷,影響政府聲譽和改革的進行。智利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拉美國家中比較清廉的國家,但近年來,腐敗丑聞也接連不斷發生,牽涉到政府現任部長和前任部長、執政聯盟和反對黨議員。近期,智利政府、執政聯盟和反對黨聯盟因為一系列腐敗案件被媒體曝光而深陷信任危機,智利的彭塔金融集團(Penta)和知名企業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QM)因涉嫌非法資助政黨候選人競選而受到司法部門的調查,巴切萊特的兒子和兒媳也被控通過不正當手段倒賣地皮獲取暴利,目前,智利司法部門已經著手調查這些案件。
2015 年3 月10 日,巴切萊特宣布成立反對腐敗、利益沖突和瀆職特別委員會,以規范政治和企業的關系,進一步完善憲法秩序,防止將來有人通過獲得特權信息或利用政治關系為自己謀福利,防止濫用職權成為一種慣例。巴切萊特還宣布,已下令將政府高官和前總統的個人財政申報的范圍擴大。4 月28日,巴切萊特又發表電視講話說,近期發生的腐敗和有悖職業道德等行為削弱了國家民主,宣布政府將盡快出台一系列措施,推進全面和徹底的改革,嚴厲打擊瀆職和腐敗等行為,根除政壇和企業界不正之風。她說,政府在政治資助問題上堅持完全透明,反對匿名資助做法。政府將不允許企業對選舉進行任何形式資助,違規企業一旦被查明將被視為犯罪。國家將對政黨活動給予資助,但是政黨需要履行相應職責,需要重新注冊黨員、改善黨內民主,財務要更加透明、接受監管。此外,要採取措施促進政黨內領導人更新換代進程。她說,辜負人民信任的人將無權參加選舉,已當選的人將失去在國會中的席位。巴切萊特還表示,政府將起草一份反腐草案,並盡快提交國會討論。由於腐敗丑聞不斷,5 月初,巴切萊特的民調支持率從去年11 月的38% 降到29%。5 月6日,巴切萊特要求全體內閣(除外長外)集體辭職﹔5 月11日,巴切萊特宣布新內閣名單,這是她去年3月就任第二任總統后的首次內閣改組。在23 名部長中,包括經濟部長在內的14 名部長留任,有9 名部長更新,其中國防、內政、司法、勞工部長為互換,而財政、總統府秘書長、政府秘書處(政府發言人)、文化和社會發展部部長為新人選。令人注目的是,卷入到腐敗案的原內政部長羅德裡戈·佩奈利略被原國防部長豪爾赫·布爾戈斯接替,而稅收改革的主要策劃人、原財政部長阿爾韋托·阿雷納斯被受企業家歡迎的原國家銀行行長羅德裡戈·瓦爾德斯替代。評論認為,今后巴切萊特的經濟政策有可能向中間傾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拉美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