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國共產黨新聞強國社區論壇政務通博客微博育兒寶E政播客SNS人民電視|群眾路線網人大政協工會婦聯科協 設為首頁|網站地圖

人民網首頁 新聞專題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數據庫2019兩會調查中國人大60周年紀念專題

網絡募捐頻現“詐捐門”公眾期盼慈善回歸法治軌道

2016年02月16日10:57    來源:法制日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一個隻有高中學歷的男性,借用一個美女頭像,在知名網絡問答社區知乎網,編了幾個心靈雞湯故事,就能騙到真金白銀。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卻真實發生了。

  知乎大V“童瑤”是一位擁有5萬多粉絲的“知乎女神”。就在幾個月前,賬號“童瑤”與賬號“ck小小”上演雙簧苦情戲,騙取了知乎400多名網友的十幾萬元捐款。令人震驚的是,經查証,這兩個賬號不但為同一人,更是一名叫童某的男性。

  網絡詐捐何以頻頻得手?網絡平台有無監管責任?個人在網絡上能否發起募捐?不少人將目光投向了近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慈善法草案二次審議稿修改稿,期盼慈善法盡早出台,有效遏制詐捐、騙捐行為的發生。

  網絡成為詐捐重災區

  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47.4%的受訪者曾通過網絡平台參與過捐款,僅28.5%的受訪者信任網絡捐款中的慈善組織或募捐個人,62.4%的受訪者擔憂網絡募捐存在詐捐、騙捐的潛在風險。

  “網絡詐捐頻頻發生,這與網絡特性有著莫大的關系。”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副教授賈西津說,網絡信息虛擬性強,不少人在網絡上的身份都與現實不符,也很難查証。網絡信息量巨大,很多信息真假難辨,虛假信息一旦發布,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這些都使得網絡成為詐捐“重災區”。

  案件中的童某以女性身份注冊知乎,並利用虛假的感情故事鋪墊一年多,積累粉絲達5萬多人,獲得網友的深度信任。

  賈西津說,這樣一個歷時時間長、心思縝密、環環相扣的詐騙行為,不僅考驗著網友的甄別能力,也體現出網絡詐騙的隱蔽性和潛伏性。

  慈善法草案第二十七條規定,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對利用其平台開展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的登記証書、公開募捐資格証書進行驗証。

  “網絡募捐作為慈善募捐的一個重要平台是被法律允許的,但前提條件是,網絡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賈西津認為,作為募捐平台的網站要與募捐者共同承擔責任,知乎作為網絡平台,對平台的內容有核實的義務。

  公開募捐應符合條件

  童某利用自己在知乎網的大V身份,以虛構事實的方法,成功博得廣大網友的同情心,騙得捐款。對此,不少人質疑,童某有募捐資格嗎?

  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楊思斌看來,童某用欺騙手段騙取400多名網友十幾萬元捐款的行為,與慈善法草案二次審議稿修改稿規定的關於自然人假借慈善名義騙取財產的行為沒有本質區別。

  楊思斌說,雖然草案第三十二條規定,捐贈人可以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但是這不代表任何人都可以開展慈善募捐。慈善法所規范的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基於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同時,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募資格。草案第二十六條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於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開展公開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管理。

  楊思斌說,草案雖沒有法律效力,但從這一條規定上來說,童某作為個人,沒有公開募捐的資格,他也沒有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開展募捐。因此,如果按照草案的規定來評判,個人即使沒有詐騙行為,在網上公開募捐也不具有合法性。

  使民眾重拾慈善信心

  2015年8月,19歲的楊某蘭利用“8·12”天津港爆炸事件,捏造其父是爆炸事故受害者的虛假消息,騙取網民捐款近10萬元。

  2015年10月,安徽一女子在喂男友養的狗時被咬傷,卻謊稱自己救人時被野狗咬傷,收到網絡捐款超過80萬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名義的網上募捐活動在網絡社區風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微信勸募、淘寶義賣等活動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類似“童瑤事件”利用同情心的網絡詐騙案時有發生。

  “正是由於我國慈善組織的管理鬆散,慈善事業的渠道仍不夠暢通,導致大家對部分慈善組織的運作情況不了解、不信任,才通過其他渠道關注一對一的慈善個案。”賈西津說,應積極推動慈善信息透明公開,賦予民眾實實在在的監督權,讓民眾對慈善制度和慈善體系有一個正確的了解,用立法從正面去引導,使民眾重拾慈善信心,讓慈善健康運行在法治軌道上。

  楊思斌認為,慈善法出台后,很多問題就會明朗化,比如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條件,民政部門有及時公開具備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名單的義務,慈善組織有向社會公開信息的義務。慈善信息公開后,民眾隻要進行查詢就能找到相關信息,不具備募捐資格組織就能被民眾識別出來。慈善法關於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也是解決詐捐行為的有效法律規范,隨著慈善法的頒布實施,一些不規范的行為會逐步得到規范。

  “網絡運營商也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應當擦亮眼睛,防止違法信息在網絡泛濫,及時有效清理網絡虛假信息,否則也將面臨法律的懲罰。”賈西津強調,隻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防止網絡詐捐案的發生。(記者 朱琳 朱寧寧)

(責編:劉茸、張雨)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