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2日09:23 來源:法制日報 手機看新聞
《廣西壯族自治區蠶種管理條例》將於7月1日起施行。條例放寬了蠶種生產經營的准入門檻,將蠶種經營許可証的核發下放至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蠶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
廣西蠶繭產量連續10年全國第一,約佔全國二分之一、世界四分之一,形成了“世界蠶業看中國,中國蠶業看廣西”的發展新格局。蠶種是一種特殊的農業種子,具有用途單一不可替代、季節性強、保存時間短、生態區域性強、可選擇性獨特、技術要求高、生產風險大、市場調劑比較困難等特性。廣西地處亞熱帶,對蠶品種的適應性要求比較特殊,不適應的蠶種易發高發疫病,因此,保障蠶種安全生產經營顯得尤為重要。
2007年6月,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實施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蠶種管理辦法》,但隨著廣西桑蠶產業快速發展和蠶種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管理辦法已難以適應蠶種管理的需要。
自治區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韋以明介紹,此次通過的條例從保障蠶種生產及質量安全、促進桑蠶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維護蠶農合法權益的目的出發,結合廣西實際,在上位法相關規定的基礎上,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神為指導,借鑒區外立法成功經驗,對蠶種以及商品小蠶的適用范圍、政府及有關部門管理職責、蠶遺傳資源保護與品種審定、生產經營管理以及法律責任等進行了規范。
條例對影響廣西蠶種生產經營甚至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以法規形式加以規范,明確了蠶種生產經營許可條件、許可受理核發期限等具體規定,規范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蠶種和商品小蠶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條例還在上位法相關規定的基礎上,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神為指導,放寬蠶種生產經營許可條件,將蠶種經營許可下放至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促進廣西蠶種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記者 馬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