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國共產黨新聞強國社區論壇政務通博客微博育兒寶E政播客SNS人民電視|群眾路線網人大政協工會婦聯科協 設為首頁|網站地圖

人民網首頁 新聞專題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數據庫2019兩會調查中國人大60周年紀念專題

凌勝利:國家安全關乎個人利益,需夯實群眾基礎

2016年04月13日18:18    來源:光明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國家安全、語言消亡、不文明行為、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非法集資、文物保護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凌勝利:國家安全關乎個人利益,需夯實群眾基礎】

  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秘書長凌勝利指出,“家國天下”總是息息相關,國家安全和個人安全亦是相互依存。4月15日是我國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這是新形勢下我國加強國家安全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的重要舉措,對於促進個人福祉與國家安全意義重大。

  一是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是新形勢下總體安全觀的現實需求。二是國家安全與個人安全緊密相連。三是個人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主體。四是國家安全並非草木皆兵,而是各有層次。

  摘編自光明網

  【潘悟雲:任何語言消亡都是人類損失】

  中國語言學家潘悟雲認為,人類文明史,或稱信史,就是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才是可靠的。但文字出現不過幾千年,我們怎麼去研究文字出現以前的人類歷史呢? 語言先於文字存在,有人類就有語言。現代語言是古代語言演化的結果,通過語言演化規律,可以構擬原始人類的語言,通過不同語言之間的關系,綜合考古學、遺傳學等,可以追蹤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語言就像空氣,在人的生活中最為平常,卻彌足珍貴。人們以往不曾覺得空氣重要,現在一旦霧霾嚴重,大家才意識到新鮮空氣的寶貴。語言也是一樣,誰都會說話,可一旦語言消失,負載的文化無處可覓,我們才會感到它的可貴。語言是生命體,會經歷誕生、演化、死亡的過程。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呼吁:“語言多樣性是人類最重要的遺產。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智慧,因此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將是整個人類的損失。”

  摘編自《文匯報》

  【傅達林:治理不文明行為需激活“在場的監督”】

  西安政治學院教授傅達林指出,研究不文明行為的特點,就會發現執法並不是最有效的整治方式。不文明行為藏在群眾中間,執法很難進行及時而准確的捕捉。要真正形成對不文明人的監管之效,關鍵在於復活不文明行為人周圍的“在場者”,激發他們的公民意識和責任,促使大家都對不文明現象說“不”。遺憾的是,雖然人人談及這些陋習都義憤填膺,但身邊的不文明行為似乎並沒有減少多少。細細思量,不難發現道德上的泛泛指責並不難,真正抹不開臉面的則是當面去制止。實踐中,90%以上的市民都看不慣隨地扔垃圾、吐痰等不文明行為,但其中隻有10%的市民表示曾經上前勸阻。不文明行為之所以頑劣難治,就是因為缺乏這樣的“在場監督”。可見,在治理不文明行為上,更多需要的往往不是大喇叭裡的批評與呼喚,而是行動上的制止與監督。

  很多時候,秩序的維護與文明的塑造,成本極高的執法往往不如人意,針對極具分散性的不文明行為,執法者“以勞待逸”勢必力有不逮,有效的治理途徑就是激活公民“在場的監督”。這種監督既是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性要求,也是行使公民權利的責任感體現。因此,我看重的不是立法對不文明行為的約束,而是如何去鼓勵、倡導、保障公民在遇到不文明行為時敢於勸阻、勇於制止。對勸阻者的權利進行保障,對反抗勸阻者施罰,真正營造濃厚的“在場監督”氛圍,或許才是治理不文明行為的“對症之藥”。

  摘編自《檢察日報》

  【孫華臣: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山東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孫華臣指出,很大程度上,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不合理配置是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也是優化城鄉收入分配格局的重點難點。我國在歷史發展的特殊時期,實施的重工業優先發展、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等諸多農業補貼工業政策,顯著促進了經濟增長,也助推了城鄉收入差距。經濟發展現階段仍廣泛存在的城鄉勞動力“同工不同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地不同價”、農村部門存款大多用於城市部門投資等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不合理配置現象,抑制了農村發展活力,影響了農民增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仍是突出短板,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需要下大力氣、用真功夫綜合施策、對症下藥、重點解決。優化城鄉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必須著眼於穩步推進城鄉發展規劃銜接、基礎設施一體、公共服務均等、產業發展融合,著力打造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徐鵬程:防范和打擊非法集資活動面臨的新困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主任徐鵬程指出,在經濟新常態下,伴隨著資本市場的日益活躍與起伏波動,各種非法集資活動也愈演愈烈、翻新百出。當前,防范和打擊非法集資活動面臨的新困境:一是更難以辨別。全社會對非法集資活動的危害性已形成共識,但由於這些活動越來越復雜和隱蔽,加之普通百姓的相關金融法律知識淡薄,很難辨別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給打擊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困境。二是預警防范難度大。由於非法集資活動呈現跨地域、跨行業的特點,又與互聯網、移動交互平台等結合緊密,在現有監管體系下很難做到有效預警。三是主動介入困難多。非法集資活動在前期往往較為隱蔽,手段不斷升級,欺騙誘導、花樣百出,大部分公司都打著合法經營的旗號開展業務,等到問題暴露時往往已經造成了巨大損失而無法彌補,執法機關想提前介入但又缺乏足夠証據。四是民間投資理財領域泛濫。近年來,隨著投資咨詢、第三方理財、非融資性擔保等民間投融資中間機構的蓬勃興起,各種非金融機構不斷擴大經營范圍,違規經營現象較為普遍,風險隱患也越來越嚴重,給監管部門帶來更多的壓力和困難。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陳 凌:讓文物“沃土”滋養民族心靈】

  在文物的保護、搶救、利用、管理上,一些地方還存在“脫靶”現象。有的重視不足,文物保護“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有的挖掘不夠,讓文物“躲進小樓”“深藏深宮”﹔還有的開發不當,隻講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過度開發、忽視保護……如此種種,無不說明,激活文物價值、傳承文化血脈,任重道遠。城鎮化進程加快,怎樣在保護和開發之間找到平衡點,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新技術浪潮涌動,能否讓文物保護搭上“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便車?今天的我們,該如何確保對歷史文化懷揣敬畏之心,讓沉寂的文物,完成從文化資源到精神資本的轉換,讓古老文明的基因,在時代的血脈中汩汩流淌?

  有人曾如此論述文化遺產的意義:“當歷史的塵埃落定,許多喧囂一時的東西都會煙消雲散,惟有優秀的文化會長留世間,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心靈的溫暖和精神的慰藉”。行進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上,讓文物“沃土”滋養心靈,讓凝結在文物中的歷史記憶和“文明光芒”照進現實,我們未來的道路必能越走越寬。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

凌勝利:國家安全關乎個人利益,需夯實群眾基礎

(責編:劉茸、張玉珂)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