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31日09:4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電影產業促進法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正能量的一部好的法律,我完全贊成。”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羅亮權表示。
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了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二審稿。在充分肯定二審稿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逐條進行審議和認真修改的基礎上,常委會組成人員為進一步完善這部法律暢所欲言。
重數量更要重質量,必須堅持“內容為王”
“我國電影到底向何處去?我們要促進什麼樣的電影創作和電影市場的繁榮?這應該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制定和實施最終要解決好的問題。”李屹委員說。
李屹委員指出,去年我國電影票房是44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產電影票房佔了62%左右。但這些國產影片中,絕大多數是商業影片,這既造成了國內電影院線的同質化、結構單一,同時也不能滿足國內觀眾對電影的多樣性需求,最終對國產影片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結合帶來消極影響。
李屹委員強調,如果一味地追求票房,一味地迎合快餐消費、娛樂至上的觀眾口味,而不是堅持“內容為王”、主流價值,不是堅持影片質量,即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和提高,不是堅持對觀眾思想、價值的引領,這樣的票房和電影市場所謂的“繁榮”,不是我們要促進和需要的。
劉振偉委員也認為,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要把電影質量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促進電影產業發展,應當追求質量至上”。
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何峰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指出:“評價一部電影質量高低的標准可能有很多,我認為關鍵是兩條,一是這個電影能不能吸引觀眾。二是能不能出口到國外,進行文化輸出,展現國家的文化實力,樹立正面的國家形象。用這兩條來衡量,我們的電影能夠做到的還不是很多。”
抑制天價片酬,演員不能隻重顏值
分組審議中,演員天價片酬問題引發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廣泛關注。
孫寶樹委員指出,近年來,我國影視劇演員片酬屢創新高,在業界引發了廣泛爭議。電影制作成本過分向演員尤其是明星演員傾斜,勢必會嚴重影響電影制作中編劇、布景、配音等相關制作環節的經費,導致電影空有明星陣容,而在故事情節、拍攝水平等方面的質量日益下降。這將不利於我國電影制作水平的提高和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
“建議在本法中明確制定電影片酬管理的有關辦法,規范演員片酬行為,合理控制電影制作的人工成本,以保障電影制作的質量和水平。”孫寶樹委員說。
董中原委員也認為,針對演員的天價片酬問題,法律應當有所作為。“比如,能否從法律上明確規定,一部電影中全部演員的片酬,最高不得超過該電影全部制作費用的30%,以法律的剛性規定為電影制作畫上一條紅線,有效引導制片人、導演和演員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制作電影時更加注重故事、表演和制作本身的水平。”
陳喜慶委員則進一步指出,目前部分電影演藝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同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是有差距的,有的人的差距還比較大,甚至成了負面典型。
“目前草案突出強調了電影行業組織要加強對演藝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還不夠,其他有關方面也應發揮應有作用。比如電影學院等專門人才的培養機構應加強學生的德藝雙馨教育,避免隻重視顏值和演技的問題。”陳喜慶委員。
鼓勵走出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鼓勵中國電影走出去,也是常委會組成人員關注的一個焦點。
何曄暉委員認為,這部法律應該增加規范鼓勵出口國產影片的條款。“中國電影的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拓展國際市場,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目前草案當中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太少了。國家不僅僅要鼓勵和促進優秀影片走出國門,而且還要從出口影片的審查、推薦、參展,以及對優秀影片的獎勵、激勵等方面做出規定。”
辜勝阻委員對此表示認同。他說,電影“走出去”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我們要靠競爭,要用資本市場辦法來支持電影產業做大做強,加強電影的國際合作,讓我們的電影更多地“走出去”。
列席會議的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薛潮指出,鼓勵國產優秀電影的境外推廣還必須防止為了獲得境外電影展評獎,迎合國外觀眾獵奇心理,故意傳播落后、愚昧、低俗內容。
“我們應當在國際影壇積極樹立國家的時代形象和正確價值導向,防止魚目混珠,建議將草案有關條款修改為‘國家鼓勵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從事國產優秀電影的境外推廣’。”薛潮說。
(記者 殷泓 王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