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0日09:28 來源:法制日報 手機看新聞
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棉紡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振寧(右二)走訪老舊小區居民,征求意見。
□ 本報記者 趙紅旗 文/圖
為停車方便,私裝地樁鎖﹔為堆放雜物,私建儲藏室﹔為經營方便,四處張貼小廣告……在城區,一提起老舊小區的私搭亂建,不少居民都稱之為“牛皮癬”,治理一陣子就好上一陣子,然后再反彈,再治理。
這一度是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棉紡路街道辦事處老舊小區的真實寫照。如今,在居民們的積極參與下,“牛皮癬”現象得到了根治。
“這要感謝人大工委的李主任呀!別看這小伙子年輕,為我們居民的煩心事盯得緊著呢!”三棉東社區居民們七嘴八舌地對《法制日報》記者說。
“釘子戶”屢次投訴卻不配合
居民口中的李主任是棉紡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振寧,今年33歲。在走訪居民期間,他發現很多居民並不知道街道有人大工委這個機構,也不知道是如何監督辦事處及社區、居委會工作的,而街道辦事處的城管等部門也認為老舊小區不好治理,居民對私搭亂建反映強烈,屢次進行投訴,但當社區拆除自己搭建的違法建筑時,卻不願配合。
居民老張就是社區工作人員看著頭疼、左鄰右舍看著鬧心的“釘子戶”。
“張大爺!大伙兒對咱這小區環境不滿意,我來聽聽大家的意見。看看怎麼拆違法建筑物,怎麼清理小廣告。”前不久,李振寧帶領部分人大代表到居民中調研公共空間管理時,專門去征求老張的意見。
老張一聽便問道:“你們准備咋弄?”
李振寧說:“就是把私自安裝的地樁鎖拔掉,把私自搭建的彩板房拆掉。”
老張一聽瞪起了眼睛:“敢!誰敢拆我的彩板房,我就跟誰拼命!”
棉紡路街道辦事處始建於“一五”期間,轄區內國有企業多。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原有的公共設施已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地樁鎖、彩板房、流動攤販……如“牛皮癬”般布滿小區的角角落落,居民們苦不堪言,投訴不斷。可當辦事處下決心治理時,自己私搭亂建、堆放的雜物即將被清理時,原來投訴的居民又跳出來阻擋,結果形成了“投訴不斷、建了拆、拆了建”的局面,既浪費了人力物力,又讓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工作人員感到委屈。
針對這種狀況,為解決轄區地樁鎖、違法建設等臟亂差的頑疾,李振寧代表棉紡路街道人大工委對街道辦事處提出“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管理規范”監督項目立項。
“鄉鎮街道人大作為我國最基層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既要聯系好本轄區的代表和人民群眾,聽取和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還要依法監督好人民群眾所關心問題的解決與落實。比如,這次的小區環境整治。”李振寧說。
“對症下藥”推動小區治理
“過去,街道人大工委存在法規制度不健全、機構建設不完善、職責任務不明晰、工作運行不規范、不適應人大工作新形勢等問題。2015年6月,黨中央轉發《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關於加強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的若干意見》后,這些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李振寧說,棉紡路街道人大工委立足基層實際,將憲法賦予的監督權變成一個個項目,進行細化、實化,挑選轄區人大代表參與組成監督項目組,在街道辦事處黨工委領導下,對准人民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從提出調研課題立項開始,實施項目化管理,組織人大代表、街道辦事處相關部門聽民情,解民意,找到病症根源,通過論証后進行全程監督。
李振寧等人在與老張交談時,他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小伙子,這些‘牛皮癬’誰見誰煩。你們拆違建我不反對,可是你看我帶你大娘遛彎兒,接小孫子上下學,全靠外面小房子裡的電動三輪車,他可是我的腿呀!沒有小儲藏室,一是充電不方便,二是不安全容易丟。”
“您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這也是屢次治理屢次反彈的重要原因。”李振寧說,我們在前期摸排和調研中,了解到廣大居民停車難、充電難、攤販擾民等問題,人大工委會同有關部門“對症下藥”,提出了公共空間規劃管理。
“規劃管理可不是隻拆,更重要的是要規劃和建設。辦事處拿出數百萬元並協調社會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拆除違法建設規劃停車位,建設充電車棚,您的愛車有地充電,雨淋不著。您擔心的問題都會得到解決。”聽李振寧這麼說,老張高興地連聲說:“這樣好!這樣好!”
“我們了解到,您過去是國棉廠的技術骨干,與大伙兒都熟悉。我們邀請您代表居民對鋪路蓋車棚工程項目進行監督,您若發現偷工減料或以次充好等現象,請直接與我們聯系,我們要監督好把每一分錢都花到實處。”李振寧還沒說完,老張站起來說:“小伙子,啥也別說了,我帶頭。”
當天,“釘子戶”老張便帶頭拆了自己私自搭建的棚子,在小區裡引起了轟動。
而在違法建筑拆除現場,並沒有想象中的官民緊張對峙的場景,而是出現了居民老阿姨給工作人員送綠豆湯的感人畫面。
在近期拆違過程中,僅棉紡路街道辦事處三棉東社區就拆除違建260余處,是上一年度全街道全年拆違總量的兩倍。
使監督項目真正惠民生
“人大工委的監督不能走形式,要把監督權進一步實化、細化,分解成一個個監督項目,把監督權明明白白地擺在人民群眾面前,積極引導人民群眾監督行政執法部門,把人民群眾的煩心事解決好。”在李振寧看來,基層人民代表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更應該回到群眾中,與群眾打成一片,把民聲、民意反映出來。
“在人大工委監督項目的推進中,我們主動聽取人民群眾意見,關注他們的反應,依照民意隨時進行微調,讓監督的指揮棒隨著民意走,使所監督的項目真正惠及民生。項目結束后,由人大工委組織人大代表對街道承辦部門進行綜合評價打分,並上報區人大常委會作為評價辦事處工作重要依據。”李振寧說。
“行政執法機關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的意識越來越強。”李振寧頗有感觸地說,我國正處於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和社會轉型期,要真正讓基層民主法治落到實處,就要破解以往長期存在的鄉鎮街道人大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使監督更接地氣。
“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地位需要進一步明確。”李振寧認為,城區基本上沒有鄉鎮政府了,取而代之的是街道辦事處,其在法律地位上雖然是區政府的派出機構,但實際上卻承擔著鄉鎮一級政府的職能,履行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責。而街道人大工委沒有本級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大會,監督手段剛性不強,應進一步明確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地位和監督職能,比如明確對街道辦事處的審議、監督職權,財政資金使用情況以及重大事項的監督、審議職權等。
李振寧認為,街道人大工委既是上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派出工作機構,又是民意機關,反映民意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充分發揮與廣大群眾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優勢,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和認真行使監督權,努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