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金融体制改革部分的最后一句话,寥寥数字,道出金融的本质,也指明了金融改革发展的方向。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能把资金输送到最快增值的经济环节,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截至2014年1月末,金融体系里面的大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48.98万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2.4%。
但吊诡的是,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企业界的一大难题。钱都去哪儿?
金融体系的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地方融资平台,而贡献了50%以上GPD(国内生产总值)、解决了70%以上就业的中小企业却难以得到这池“活水”灌注。而金融的投机属性,使得资金喜欢在信贷体系里面循环。例如,2013年前5个月,广义货币M2月均增长15.7%,同期的银行同业业务相应迅速膨胀,同比增速超过50%。
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实体经济盈利太低、虚拟经济盈利过高是非常危险的,重振实体经济应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金融要回归支持实体经济也是各方的共识,并已有体现。数据显示,2013年,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增速回升,占同期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43.5%。
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一些下行压力。如何让金融进一步成为“活水”是眼下面临的挑战,如何让资金之水流向不同经济层次循环并提升产出效率,则是当下之考。
《政府工作报告》对2014年金融体制改革部署了多项工作,包括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规范发展债券市场等等。随着这些改革发展举措的推荐,金融这池“活水”理应浇灌更多实体经济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