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4日新媒体专电 针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三宗罪”,两会代表和各路专家,给出了不少建议。他们认为,遏制信息泄露应“他律”“自律”并驾齐驱。除了打击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之外,还要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的上网习惯,增强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傅企平:网络支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与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业的三方面风险息息相关:一是机构的法律定位不明,容易触碰甚至跨越法律底线。二是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业务,缺乏资金的第三方存款等项相关制度,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隐患。三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引发经营风险。
“智能终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有关部门应提供相应的安全检测工具和服务,应用商城应承担平台管理和用户数据安全保障的连带责任。比如,可要求应用商城对上架的所有应用程序进行强制的安全核查及开发者验证等。”傅企平说。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对智能产品应用程序的生产商、开发商,一定要严格管理。依据不同区域、等级,设计多层次的防护思路,进行安全规划、评估和维护,并对已有的安全技术进行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现在个人信息被泄露,往往。偷窥他人隐私的不良心理和非法牟利有关。应将守护个人隐私且不窥探他人隐私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底线来坚守。
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我也是近年才换的安卓系统智能手机,从偷取流量到盗取个人信息,这样的情况一再出现。智能产品如何在安全和开放之间把握平衡,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支撑。另外,建议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软件开发商、供应商的规约,对预装在手机里的软件,要作出充分的限定,避免给一些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全国人大代表叶国先:用户自身要做好防范,在使用智能终端和享受便利时,对一些不熟悉的东西提高警惕。在日常的移动支付应用中,不要随意泄露个人身份信息;安装手机应用一定要通过官方网站,在安装应用过程中仔细阅读应用授权信息。另一方面,用户在完全确定对方身份之前不要接收对方发送的链接、二维码截图、压缩包等,也不要直接向陌生人付款,以免被骗。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我们要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首先,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进行网络安全工作引导;其次,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犯罪打击,对网络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严惩不贷。作为公民,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责任呼吁,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应该维护网络安全,遵守规则,使网络空气保持晴朗。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无一不重视网络信息安全,谋定而动。”张天任说。(记者俞菀、商意盈、叶前)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