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5日新媒体专电 题:人民币有望进入“双向波动”时代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李克强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这是我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议题的最新表述,所传递的重要信号值得海内外市场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进入2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接连下跌,终止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单边升值趋势,并打破人民币“升升不息”的市场预期。从交易数据来看,市场对人民币看升和看贬的都有,处于分化平衡的状态。
他们表示,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或外贸顺差与GDP的比率计算,现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甚至有高估之嫌。对于近期的人民币接连贬值,国家外汇管理局2月26日回应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自2005年我国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已累计超过35%。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6.0969元快速贬值至3月4日的6.1236元,贬值幅度约0.44%,即期汇率更是从1月中旬的6.05附近贬至6.18,贬值幅度约为2.1%。而去年全年人民币升值约3%。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周晓强认为,现时人民币汇率总体处于合理和均衡水平。所谓合理,是说它适应整个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对外开放的进度,并由此形成的一个汇率水平。
对于近期的贬值,周晓强表示,不敢说央行完全没有影响,因为央行是市场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各国央行都是如此,差别在于干预方式怎样更合理、怎样才能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说,市场经济中合理均衡的价格水平是变动的,并非一成不变,人民币汇率也不例外。“基本稳定”就是由市场中主要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决定的动态稳定。当然,现实世界中决定短期汇率的供需因素很多,过度波动不利于实体经济的运转,所以央行对汇率适当干预来避免过度波动是应该的。
他认为,虽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均衡水平在何位置不易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离当前均衡的汇率已非常接近,升值和贬值的空间都不大。
陆挺表示,近期人民币贬值,客观上形成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浮动,对市场的承受和反应能力进行了测试,因此可看成是为启动改革做准备。他还认为,那种以为将人民币盯准美元在一个固定区间就是“基本稳定”的想法,不利中国经济健康增长。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希望汇率不出现暴涨暴跌,但并不是没有波动,也不是单边升值。她说,汇率衡量一国相对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物价水平,也就是其货币的相对价值。
她说,人民币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去年实际升值约10%,过去三年达到20%以上,主要是因为很多其他货币对美元出现较大贬值。
汪涛认为,从中国的贸易顺差来看,几年前,美国曾在二十国集团会议上提议中国应该把顺差控制在GDP的4%以内。当时的权威研究都认为,贸易顺差在2.5%至3.5%之间时,就属“均衡”水平。现在,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降至2%以下。由此看来,人民币不仅没有低估,可能已经相对高估。
汇丰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马晓萍说,去年以来央行官员数度表态说,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均衡水平。她认为,如果从国际收支平衡、贸易顺差与GDP的比率等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均衡水平。
她同时也认同人民币可能进入双向波动阶段、而非单边升值的判断。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月26日的声明中说,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合理水平上的双向波动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改善涉外经济环境、防范金融风险。(记者林建杨、赖雨晨、郭信峰、张正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