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8日09: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 郝杰)重度雾霾天气成为京津冀三地的心头之痛。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发言称,河北的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实现绿色崛起。“伤筋动骨也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质量改善的脱胎换骨。”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资料图)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在顶层设计和目标倒逼之下,治理大气污染行动已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再次被提到桌面上意味着该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新战略。
陈国鹰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崛起是河北的必然选择,产业结构调整才是治本之策,并且还要加强监管。“过去是煤烟型大气污染,现在是复合型,涉及到扬尘,汽车尾气,包括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有很多城中村以及周边的散民,冬季燃煤,多用的劣质煤,我个人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大气污染源。”
环境保护部最近一次通报的空气污染情况显示,从全国范围内而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最重。事实上,河北省的多个城市多次出现在环保部严重污染城市的“榜单”上。作为污染最重省市之一的河北省,其空气质量和雾霾治理情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陈国鹰认为,京津冀的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中央的要求最高。联防联控最根本的是要把自身的污染治理到位,自身问题是最突出、最首要的。“治理过程中联防联控,这是不矛盾的。同步治理,同步推进,联防联控”。他还表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写入立法非常必要。
西方国家治理雾霾用了将近三四十年,但在陈国鹰看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当环保科技有了长足发展,中国治理雾霾的时间会大大缩短,五年会有一个大的改善。“所谓的改善就是重度雾霾天气大幅度减少,优良天数大幅度增加。国十条给河北省确定的是到2017年pm2.5指标下降20%,我想这个指标一定会完成。”陈国鹰说。
代表小资料:
陈国鹰,男,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198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经济网“改革2014——2014全国两会专题”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