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共产党新闻强国社区论坛政务通博客微博育儿宝E政播客SNS人民电视|群众路线网人大政协工会妇联科协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

人民网首页 新闻专题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数据库2019两会调查中国人大60周年纪念专题

我为什么写《人民代表大会那些事》

阚珂

2017年05月16日08:15    来源: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阚珂,今年2月出版了《人民代表大会那些事》一书。阚珂在全国人大机关工作30多年,参与7届全国人大、30次全国人大会议、174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工作,亲历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和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许多重大事件。在工作中,阚珂用心记录、整理和保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的一手资料,并以独特视角,以讲故事的形式,用简明的语言,直观、形象地叙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事件、中国民主法治的重要问题和重大立法活动轶事,令读者在轻松中阅读,在一个个深入浅出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原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这样的。

阚珂,吉林人,法学硕士,1986年到全国人大机关工作,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厅新闻发言人、新闻局局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30年30次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担任过大会秘书处秘书组副组长、简报组副组长、新闻组副组长、法案组副组长和议案组组长,经历了全国人大的主要工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专家,被同事誉为人大工作“活字典”。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宏大的、严肃的政治话题。能不能用一种与通常不同写法,撰写一本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书,让读者在轻松中阅读、在阅读中自己体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样的?我撰写《人民代表大会那些事》一书,就是想做这样一种尝试。本书是在讲故事,不是在讲“道理”。但愿读者打开这本书,能读下去,不至看几页,就换“频道”。

我是看重细节的人

我的这本书,记录了60多年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是几十篇小文章“堆”起来的。只所以这么写,与我个人的思维习惯有很大关系。我很看重细节。

刚到全国人大机关工作1年多,我就撰写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确定依据探讨》一文,发表在《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5期上。1993年4月,我与几位同事合写了《人民的盛会》一书,内容是对当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文件的解读,书的开篇是我撰写的该次会议的日志,文中逐日详细记录了会议的全过程。《人民的盛会》出版后,我的一位同事说:老阚的思路和想法与别人是不一样。从这两个例子中,应该能看出我是看重细节的人。

1999年到2000年,在我们拍摄制作《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影视宣传片时,负责写分镜头剧本的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看到我们写的脚本后说的第一句话是:“除了数学之外,就属人民代表大会的东西枯燥了,很难做得好看、好玩。”也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大多是开会,画面也离不开会场,不论是书面的文字介绍,还是影视作品,都很难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兴趣,要想有好的效果很不容易。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怎么才能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生动地呈现出来呢?从那时起,我注意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全国人大机关工作当中,切身感觉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逐渐规范起来的。每一件事放到一个长过程看,就能看清楚它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原来每次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的程序是,先表决在大会期间每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分组名单,然后再表决会议日程。这很不顺,因为还不知道开几次全体会议、每次全体会议在哪天开,就先把每次全体会议的执行主席确定下来了。到了第八届全国人大时,才理顺这个会议程序。再比如,很长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闭幕会表决法律草案的主持词的表述是:“现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发现这个表述不确切,后来改为:“现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草案)》”,增加了“草案”两个字。我在2015年3月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期间的记者会上讲过:“全国人大的会议制度越来越完善,全国人大的工作安排越来越规范,这是民主的制度化。”这是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总结出的一句话。

我在全国人大工作了30多年,参加了从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共7届全国人大、30次全国人大会议、174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工作,亲身经历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和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些重大事件。《人民代表大会那些事》一书,就是从细节上记录这些重大事件。

30多年来,我注意记录自己参加的每一项工作,积累了不少的资料,有些是档案部门没有的。比如,书中的《小平同志不当元帅》一文,就是当时我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会议现场工作,根据中央军委法制局有关人员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草案)》涉及的相关问题的解释写成的。这种解释是不记录归档的。但应该说,小平同志提出自己不当元帅是个重大事情。我写这本书,是想在我记忆还清晰的时候,把这些事情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立此存照,便利于后来人的工作。

各不相同的人大故事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故事”。每一个在人大工作过的人,无论是在全国人大还是在地方人大,也都有自己的“人大故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人大日记》一书,是李鹏的“人大故事”;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王汉斌的《王汉斌访谈录》一书,是王汉斌的“人大故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刘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一书,是刘政的“人大故事”。我的这本书,是我的“人大故事”。尽管这些不同的人写的书、写的文章记录的可能是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的同一件事情,由于作者所处的位置、所担负的工作、不同的阅历以及关注的重点不同,讲出的故事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些不同人从不同的角度讲出的“人大故事”,把几十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工作,立体地、有细节地、有温度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都是有意义的。

这些不同的人所讲的“人大故事”,都内在地包含着他的观察、思考和认识。我这本书内含着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讲清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主要有: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何时确立、何时系统建立,为什么说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是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是如何体现的,怎样认识人大代表应该代表人民的整体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是什么。

第二,让读者感受到人大工作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慈善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的故事,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故事,四川乡镇人大的故事,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的故事等,都力图说明人大工作关系你、我、他。

第三,为今后的人大工作提供具体实例的参考与借鉴。20多年的立法规划、立法计划工作,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的执法检查,2005年人大代表工作的新进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县乡人大建设做出的努力,2015年修改立法法的民主决策过程等,对今后的人大工作都具有蓝本意义。

触摸开放的全国人大会议

本书最后一部分,讲的是我所经历的人大新闻故事。

最近10年,每次的全国人大会议,都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前来采访报道,这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极特殊的现象,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议会开会,有这么多的记者参加采访报道。之所以如此,一是,中国发展了,国际地位提高了,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都想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二是,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地方省级主要负责人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齐聚北京,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新闻资源,是新闻的“富矿”;三是,与全国人大每年只举行一次会议也有关系,国家重大政策主张在这个场合发布,这是了解中国未来走向的最好窗口,任何媒体都不想错过这每年一次的难得机会。每年的3月5日上午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前,政府工作报告发给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一些外国记者为了尽早拿到政府工作报告,常常是当天早晨6点多钟就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入场,在拿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时间,就在人民大会堂二层南走廊的地毯上,或坐着或跪着快速地翻阅政府工作报告,查找到自己关注的信息后,立即用手机用电脑发出新闻。

读者从本书《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怎么选出的》一文中可以知道,早在1983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就有新闻发言人,并通过记者会及时发布会议的相关消息。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新闻工作,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从2005年到2011年,我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言人、新闻局局长,这是我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这项工作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书讲述了大会闭幕后举行的总理记者会、两位大会发言人、大会新闻报道组服务记者采访报道的几个故事,试图透过这些故事让读者触摸到一个开放、透明、民主的全国人大会议。

本书讲《与菲德尔?卡斯特罗握手》这个故事,目的是告诉读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对外交往工作是怎样开展的。在本书付梓之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理想不朽”的菲德尔?卡斯特罗与世长辞,本文也作为对他的一个纪念。

(责编:张雨、李楠楠)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