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8日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财政医疗卫生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如何深化?如何让钱更好地花在刀刃上?公立医院改革有什么打算?……面对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提问,请听听来自专题询问现场的声音。
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政策
在健全投入政策上还有哪些打算,让钱更好地花在刀刃上,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蔡玲委员提出这个问题。
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下一步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政策,推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供需兼顾,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
——突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投入,让人民群众少得病、不得病,针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薄弱领域,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基层,投向贫困群体和困难地区,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着眼于全民健康,落脚于全面小康。
——分类保障,完善投入机制。分类、分级研究完善政府投入与医疗机构发展相适应的办法,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健全政府对社会办医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力量举办优质医疗机构。
“谢谢,刚才听了您的回答感到很振奋。”蔡玲委员说。
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徐延豪委员问,“关于公立医院改革,下一步还有何打算?同时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加快形成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政府有什么考虑?”
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说,下一步要巩固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成果,使“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思路落到实处,建立一个灵活的、体现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的动态价格调整机制,科学合理地使公立医院得到补偿。
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改革,发挥医保规范医疗行为、保障人民健康,同时又引导合理就医的作用。加大薪酬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使我国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型走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式的管理走向精细化的管理,从以基本建设硬件投入转向以学科建设和提高职工待遇的转变。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说,下一步支持社会办医重点是进一步放宽准入,适当放宽准入的硬件标准,重点审核软件能力,特别是医护人员的执业能力。
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总结和推广一批有共识、可复制的政策操作经验,提高融资引资、土地用房、税收优惠、医保定点等政策实施的质量,惠及更多社会办医的主体。加强对优质民营医院扩容下延的扶持力度,对优质民营医院,支持跨地区办医,向基层延伸分支机构,实现品牌化发展。
加强对民营医院人才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医生开展多点执业的应有权利,提高民营医院留住和培养人才的能力,保障民营医院在参加职称评定、认定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入各医学类行业协会、学术组织、各类评审委员会等方面享有公平机会。
加强综合监管力度,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医疗服务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的信用建设,特别是加快对无证行医、欺诈骗保、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等严重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和专项治理,净化行业发展环境。
“回答得很好,很专业,心中有数,思路也很清晰,我很满意。”徐延豪说。
强化医保基金可持续性
尹中卿委员提问,目前,一些统筹地区出现医保基金当期赤字,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历年累计赤字。请问有关部门如何遏制医药、医疗、医保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强化医保基金可持续性?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说,由于地区结构性矛盾,特别是现在医保基金的统筹层次较低,少数统筹地区的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出现了当期赤字,个别统筹地区甚至出现了历年的累计赤字。
针对医保基金出现的这些问题,胡静林表示,首先,要尽快建立医保基金的精算管理制度,加强精算能力的平衡建设。同时要不断强化监管能力,充分利用现在大数据、信息化等监控手段,创新监管办法,提升监管能力。要严格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编制医保基金的收支预算。加强和规范保费征收的管理,做到应收尽收。
胡静林说,要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床位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医保复合支付方式,完善医保协议的管理,健全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对医疗费用的控制机制,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减轻患者医疗费用的负担,同时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此外,要健全合理分担、稳定可持续筹资机制。(记者 郁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