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石丽平:“要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一片蓝天”

2020年08月24日13:07 | 来源:中国人大网
小字号
原标题:石丽平:“要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一片蓝天”

  核心提示:巾帼不让须眉。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松桃苗绣公司负责人石丽平的坚守和带动下,成千上万名绣娘拿起手中的一针一线,用小小针尖撬动脱贫大事业,既传承发展了“松桃苗绣”,又富了“口袋”,闯出了一条刺绣致富的好路子。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李小健8月20日北京报道:今年7月上旬,一轮强降雨袭击贵州省铜仁市,致使多个乡镇大面积受灾。

  石丽平交代好公司的事情后,就急冲冲地赶往灾区。连着几天,她都在乡下走访,看望绣娘,送去关心和生活物资。

  “大雨毁坏好几处公路,只能走山路。乡下蚊子多,咬了一身包。”7月9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松桃苗绣公司负责人石丽平回到公司接受《中国人大》记者采访时说,新冠肺炎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又遇上洪水灾害,给一些绣娘家里和公司都带来不小的影响,“尽管今年有些不好过,但我有信心和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乐观积极、质朴坚韧,这就是绣娘们敬爱有加的“石老师”“石姐”,铜仁“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和“鸽子花·松桃苗绣”民族品牌创始人石丽平。

  巾帼不让须眉。正是在她的坚守和带动下,成千上万名绣娘拿起手中的一针一线,用小小针尖撬动脱贫大事业,既传承发展了“松桃苗绣”,又富了“口袋”,闯出了一条刺绣致富的好路子。

  石丽平代表(左一)和绣娘们展示鸽子花·松桃苗绣。(石丽平供图)

  守住苗绣助脱贫

  苗族没有民族文字,绣画就是一种文化表达、一段历史记载。

  因此,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千百年来他们以线为笔,以布为纸,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民俗和文化。

  苗家女孩,大多从小就开始学刺绣。待到出嫁时,她们会穿上自己亲手绣的嫁衣。

  石丽平指导绣娘们提高技艺,大家也常称她为“石老师”。(石丽平供图)

  约三四岁时,石丽平已学会拿针配线。过硬的刺绣功底,来自她的母亲。怎么用针、怎么走线、怎么绘图,全是她母亲一次次手把手教的。

  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苗绣怀有深厚的情感,“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长大后,石丽平遍访名师,潜心学习苗绣技艺。学成归来,苗绣传承却日渐式微。

  她告诉记者,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向城市,只剩孤寡老人和小孩留守村里,使得松桃苗绣技艺传承出现严重的断代现象。而老一代刺绣艺人相继离世,让苗绣技艺濒临消亡。

  石丽平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于是,她毅然决定从事苗绣的传承、保护和开发。

  从2000年开始,她用8年时间,徒步3万多里路,收集资料,整理记录苗绣历史和技艺。2008年12月,她组建了松桃苗绣团队,努力留住民族手艺,使之代代相传。

  石丽平最喜爱的鸽子花,盛开在梵净山,“我希望苗绣能像鸽子花一样,经过世事变迁,还能留存下来。”

  中国特有的“鸽子花”,学名珙桐,为落叶大乔木,是第四纪冰川孑遗树种。春末夏初,珙桐花盛放,远远望去,宛如展翅欲飞的白鸽。石丽平将传统图案“鸽子花”与苗族文化、现代时尚元素融合创作,把苗族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转化为脱贫力量。

  松桃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石丽平在乡村走访调研。(石丽平供图)

  “随着党和国家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的大力推进,一些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然而,由于知识文化、技能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一直困扰着他们。”石丽平在走访调研中,对家乡群众的心声非常了解。

  做大做强苗绣产业,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让贫困群众有事可干,多一条增收的路子,另一方面又能传承发展民族技艺,无疑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正如她说,“我们要把苗绣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把苗绣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和乡亲们一起实现小康。”

  找准方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石丽平顺利打开局面。几年下来,她频繁到贫困乡村推广苗绣,组织培训绣娘,发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她们当中,有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还有下岗女工。

  石丽平告诉记者,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灵活就业模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薪酬模式。绣娘们可以在家刺绣,按照计件方式获得工资。“这样,她们既照看了家里,也能得到一笔收入。”

  一针一线惠万家

  “苗绣不单单是妇女的特长,我们身边还有个特殊的‘绣爷’。”今年5月22日,石丽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特别介绍“绣爷”杨光荣奋力拼搏、实现脱贫的事迹,打动了很多人。

  今年44岁的杨光荣,是松桃县妙隘乡人。多年前,他外出务工,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双腿残疾。返乡后,他靠着低保金和残疾人补助,维持生活。2014年,他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改变源于三年前,石丽平带着苗绣团队到乡里培训刺绣,不甘于现状的杨光荣决定去试试。忆起当年情景,杨光荣依然激动,“幸好遇上了石姐!她了解我的情况后,对我特别照顾,鼓励我学好刺绣。”在石丽平的帮助下,杨光荣拿起针线,努力练习,逐渐掌握刺绣技法,还加入了松桃苗绣公司。

  现在,杨光荣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满意。“石姐和大家很关心我,工作也稳定,每月还能存下钱。”他笑着说。

  “进入公司工作后,他不仅在生活状态上得到改观,精神面貌上也变得乐观自信。”石丽平说,在杨光荣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身残志不残,活得有尊严,还可以看到满满的正能量,“我们就不能等靠要,要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一片蓝天。”

  在石丽平身边,像杨光荣一样,依靠苗绣这一项指尖技艺,摆脱贫穷的群众还有很多。

  石丽平和“锦绣女”强化培训班上的绣娘们在一起。(石丽平供图)

  近年来,石丽平以助脱贫、稳就业为工作重点,以松桃苗绣技艺为载体,在助力省内脱贫的同时,积极开展跨省培训,为湖南、重庆、云南等武陵山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截至2020年6月,石丽平的松桃苗绣公司先后培训了10000多名绣娘,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了100个扶贫工坊,帮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40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

  一针一线,惠及成千上万的群众,以及她们背后的家庭,无不令人敬佩!

  201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贵州调研“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时,对石丽平给予高度评价:“石丽平代表通过公司,用心用情培训,帮助贵州、湖南、云南的绣娘们从刺绣当中学会这门技能。一个绣娘学会了,一个月最低挣2000元,而且是自由加工,自由选择时间。一个贫困户家庭,如果一个绣娘每月一两千元,一年下来至少一两万元,脱贫就有保证了。所以,这样的人大代表贡献是很大的。”

  奋力向前鼓腰包

  之于苗族而言,石丽平是苗族的儿女。之于群众而言,她是那个“把指尖文化转化为指尖经济,用小小针尖撬动脱贫大事业”的人。之于绣娘们而言,她永远是大家的“石老师”“石姐”。

  今年32岁的王怀敏,是在2011年加入松桃苗绣公司的。一开始,她是兼职刺绣,现在专门到公司上班,收入稳定,撑起了半边天。

  在她眼里,石丽平是一个为员工着想、好说话的领导,“石姐常常站在员工角度考虑问题。平常里,绣娘们要照顾老人小孩,她就让大家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家里有事,给公司打个电话请假就行。”

  绣娘田应芝,是松桃苗绣公司的老员工。一个月下来,她基本上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给家里减轻不少负担。“我们都很感谢石姐,她给大家提供一个很好机会。公司按件支付酬劳,完成的作品越多越好,收入就越高。”

  今年,知道石丽平要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公司13位绣娘姐妹商议,背着她悄悄行动,为她缝制一件进京开会的“鸽子花”绣衣。因为疫情期间不能一起做绣活,大家就分了工,四人做云肩,四人做裤子,还有人做袖子、盘扣子。

  来北京前,大家把绣衣郑重地交给石丽平,看着她穿上:“看看,这就是你的衣服嘛,穿着有漂亮苗绣‘鸽子花’的服饰上北京,让大家都知道咱绣娘脱贫的故事。”

  在“代表通道”上,石丽平向中外媒体亮出了“成绩单”:以“鸽子花”为载体,绣娘们用勤劳的双手,把苗绣销往了67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自主品牌。2019年,绣娘们绣出了6000多万元,收入大幅提高。

  如今,为了让姐妹们的腰包鼓起来,生活越过越好,为了能带领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石丽平正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水灾害带来的种种困难,脚步不停,继续向前奔跑着。

(责编:梁秋坪、马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