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賈玥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親自為政府工作報告加入的這句表述,在現場引來掌聲一片。
“大道至簡”,是說真正的大道理都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明白﹔而“有權不可任性”,是指政府對手中的權力不能肆意而為,當然也不可懶政不為。
這句話是出現在“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改革力度”這一部分中的,因此其首要意義是指在推進簡政放權過程中,部門和地方政府該如何正確看待手中的權力。
自擔任國務院總理以來,簡政放權就在李克強的日常工作中佔據重要位置。按他自己的話說,這是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3月以來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及“簡政放權”的有33次。
改革推進的速度“有點快”。擔任總理之初,李克強定下的目標是:最遲在2017年年初,需要總計減少560項國務院各部委的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但本屆政府隻用了兩年時間就已完成了這個指標。改革激發了中國市場的潛在活力,一個有代表性的數字顯示,商事制度改革后,2014年中國每天新增登記注冊企業達到了1萬家。
然而,在積極效應顯現的同時,簡政放權當下也面臨諸多難點。這在今年的報告中有所說明,主要體現在對地方政府的要求上:一是對應當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力,要徹底放、不截留,對上級下放的審批事項,要接得住、管得好﹔二是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據《經濟參考報》日前報道,在簡政放權過程中,地方部門的權力很難拿下,沒用的下放得多,沒權的下放得多,下放了以后又增加的問題多,實際上等於下放權力太少。
“各級政府確實取消很多審批事項,但企業感覺沒有鬆綁,”全國人大代表宗慶后或許說出了部分企業家的心聲,“建議下一步先針對企業的審批事項進行清理,哪些需要審批的公布出來,不在審批清單的即屬於企業經營自主權的事項,企業可以放手大膽地干。”
此外,對於地方政府來說,“管得少”固然重要,但也得“管得好”。
“不少部門和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會批不會管’的情況,有的甚至對‘審批很迷戀,對監管很迷茫’。”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認為,有效的監管機制、監管方式方法還沒有完全建立,缺乏有效的監管,成為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軟肋。
縱觀整份政府工作報告,除在簡政放權部分談到“放權”外,李克強在談及政府自身建設時指出了政府該如何“限權”、避免懶政。這當是“有權不可任性”的另一所指。
首先是依憲施政、依法行政。李克強說,所有行政行為都要於法有據,任何政府部門都不得法外設權。一切違法違規的行為都要追究,一切執法不嚴不公的現象都必須糾正。
“攻堅‘權大於法’的重頭戲在依法行政。”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行政法專家馬懷德表示,政府如果規范執法,就不會發生暴力執法、選擇性執法、牟利型執法和不作為等亂象,公眾的權益和公共利益也會得到保障。
其次是依法用權、倡儉治奢。李克強指出,腐敗現象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權力尋租,要以權力瘦身為廉政強身,緊緊扎住制度圍欄,堅決打掉尋租空間,努力鏟除腐敗土壤。
“觸目驚心的腐敗無疑是權力任性的極致。”有評論指出,在今后的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對於反腐的縱深推進,特別是從治標向治本的升級仍會快馬加鞭,同時也說明反腐並不會止於是一陣風,而是將長期不懈。
第三是主動作為、狠抓落實。李克強表示,要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要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
任性,是不顧后果的恣意而為,總有一朝會失控。一個人任性或許隻會自食惡果,掌握權力的政府一旦任性起來,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不可承受的風險。總理此次強調“有權不可任性”,是在為尚不願放權、不願依法用權的政府官員敲響警鐘,也提高了人們對於政府職能轉變最終成果的期待。(人民網記者 賈玥)
2015兩會關鍵詞之一:“反腐”成兩會首個熱點 軍隊、政協反腐加力
2015兩會關鍵詞之二:兩會才開始 “四個全面”已經“火”了
數據來自360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