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1日09: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郝红波 专栏),受到好政策鼓励,全国各地家庭农场快速出现。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史贵禄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并确认“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拓展了新的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史贵禄。 中国经济网 闫微微 摄
史贵禄表示,家庭农场可以说非常契合农村实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主导模式,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重大改革。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家庭农场在雨后春笋般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化解的难题。家庭农场主反映最多的,一是租不到连片土地,农场规模扩张运行难;二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缺资金,农场快速发展难;三是“技能型” 、“专业型”农民少,农场升级提效难;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农场培育品牌难;五是获取市场信息不畅,生产盲目性较大;六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多,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
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开辟绿色通道,创造宽松环境,助推家庭农场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史贵禄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创新政策激励机制。
好政策才能吸引农民留守土地,多激励才能激活农民创办家庭农场的热情。为加快家庭农场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整合中央和地方涉农惠农政策,对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业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家庭农场投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出台新政策,支持农业家庭农场改造低产田,大搞土地改造整治。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入农村水、电、路等建设,为家庭农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鼓励家庭农场做大做强,对西部落后地区经营规模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应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经营面积200亩以上或投资额上千万元的家庭农场,经认证给予其一定的融资贴息或无息;对依靠“五荒地”租赁撂荒地和复耕地发展家庭农场的给予大力支助。此外,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和进行农业担保,可享受保险保费补贴,家庭农场办标准化生猪养殖、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实行补贴等措施,用政策激发家庭农场发展活力。
其次、创新金融扶持机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新增加的农业补贴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倾斜。各地应按中央要求,制定推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财政、税收、用地、保险等优惠政策,积极牵线搭桥,千方百计协调各金融机构和涉农保险公司,加大信贷投放,帮助家庭农场拓宽信贷渠道,创新担保方式,优惠贷款利率,成立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建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扶持家庭农场主创业。同时,积极为家庭农场拓展保险品种,提高保险赔付标准,最大限度降低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要积极探索家庭农场用地入股和抵押,农村不动产或农产品抵押贷款等路径。
第三、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按照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推进农村土地稳妥、规范、有序流转。一是步一步探索土地流转形式,鼓励农民采取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土地入股、委托流转和季节性流转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力争在3—5年内,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二是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加快组建上下贯通、平台统一、操作规范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三是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促进机制,健全利益分配、市场运作、险险防范和政策激励等有效促进机制。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应将家庭农场人才培养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围绕粮油、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优势产业和各地特色 产业,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市场、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农户有收益” 的“六有”要求,建立起“市有专家、镇有技术员,村有示范户”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邀请农村、科技、畜牧等专家“传经送宝”、组织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和开展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家庭农场带头人、农村职业经纪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解决家庭农场遭遇的缺人才少技术的困境。
第五、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
服务社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加快家庭农场发展,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出台《关于家庭农场登记注册工作意见》,放宽名称登记条件、放宽住所登记条件、放宽经营范围和方式,倾力服务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工作。同时,要搭平台,在工商注册登记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对开办家庭农场提供“一站式”、“全天候”、“全过程”服务,对前来咨询的农户,免费发放《办理家庭农场须知》等有关资料和书籍 ,并为其耐心解答,公开办公电话,为家庭农场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第六、创新流通营销机制。
我国家庭农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不能只鼓励大面积建设,更需帮助其解决销路难题。除了给予技术指导,还需要在市场方面指导家庭农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农产品产供销体系,推进和优化升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在省内各市县开设“一村一品”农副产品营销点,在周边地区设立家庭农场农产品展销中心,在大型社区建立农产品进社区直销点,积极发展农超对接,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等新型流通业态,保证农产品产销平衡。
第七、创新品牌培育机制。
为做大家庭农场品牌,一要抓宣传,利用媒体广告和“乡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对家庭农场开展品牌宣传,让一个个家庭农场名声四扬,有名、有声、有作为;二要搭平台,设立家庭农场品牌培育贷款贴息资金、创业种子资金、科技风险周转资金,优先对家庭农场劳动力培训、科技服务、做大市场、创建品牌进行补贴;三要舞龙头,政府成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家庭农场发展评价考核机制,制定配套扶持措施。领导干部要俯下身子,与家庭农场经营者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交流,想方设法支助。要结合当前开展的“群众实践”活动,组织各部门开展与家庭农场“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通过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推进家庭农场品牌建设。
代表委员小资料
史贵禄,男,汉族,1965年4月生,陕西榆林人。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经济网“改革2014——2014全国两会专题”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