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0日15:29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郝紅波專欄)母親的教育是奠定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石。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腦康復醫院院長郭新志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鑒於母親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成長,強烈呼吁全社會重視母親文化教育,充分發揮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正能量作用,使更多的母親正確、智慧地參與家庭教育、科學、巧妙地對待家庭教育。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腦康復醫院院長郭新志做客中經在線訪談。中國經濟網記者 裴小閣攝
郭新志代表表示,推動搖籃的手可以推動整個世界。母親作為愛的化身,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沒有母親就不可能有人類的繁衍﹔沒有母親就不可能有新一代的強健﹔沒有母親就不可能有文明的傳承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母親的教育是奠定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石。
郭新志代表認為,國際上最倡導全民終身教育,因為每個人都是母親所生,在孕育時已經開始感受母親的喜怒哀樂。離開母親的撫育,一個生命的成長就會留下不可彌補的缺憾。“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啟發母親--人類的教育者。”一個樂觀向上的母親,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美好積極的,而一個整日陷於憂郁之中的母親帶來的消極影響甚至可以誤導孩子一生。也就是說:做父母也需要 “資格証”,因為不懂得孩子 ,就培養不好孩子,愛孩子是一種本能,連老母雞都會做,但是如何去愛,卻是一門偉大的學問,現實中我們這些當父母的沒有受過任何“職業訓練”,完全“無証上崗”,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憑著滿腔愛和熱,就可以無師自通地當好父母,於是,許多家庭沖突、人生悲劇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鑒於母親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成長,強烈呼吁全社會重視母親文化教育,充分發揮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正能量作用,使更多的母親正確、智慧地參與家庭教育、科學、巧妙地對待家庭教育,讓祖國的新生代在母親悉心地呵護、精心地培育中身心都得到更好的發展,形成母賢、子貴、家和、國興的文明新風尚。而要想從根本上、從整體上提高母親素質,啟動“城市母親素質工程”勢在必行。
為此,郭新志代表建議:
1、將母親素質納入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為實施“母親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1)提高母親素質,實施母親教育應成為一種政府行為和社會責任。十五“規劃”即將出台,建議將實施母親教育,提高母親素質納入新規劃,制定相應的指標任務,實施“母親終身教育”制度。
(2)將“母親素質工程”納入教育計劃,特別是在推進社區教育進程中把母親教育作為一項具體明確的內容。
2、發展、充實教育載體,形成一套比較健全的“母親教育”體系。
(1)由婦兒工委、家庭教育研究會統一協調,加大實施母親素質教育有關內容的方案、要求,制定教育內容,明確教育職責,各有關方面分工合作。
(2)恢復、重建“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以此為教育基地,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教育活動。
(3)逐步完善一套社區家教的指導機構。“一個家教網絡”即由市區級家教專家、社區家教指導員、家教志願者組成的三級教育網,包片包戶,配合學校和家長所在單位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干預、教育和指導。
(4)充分發揮家教專家、講師團作用,結合實際開展家教講座、培訓、咨詢活動,開設“母親教子熱線”,專門為母親教育提供幫助,指導母親提高育人素質和教子觀念。
3、發揮婦聯組織作用,將母親教育擺在“女性素質工程”首位,抓實抓好。
(1)發揮教育職能,深化女性“四自”教育。做到母子(女)同步入學,實現多種形式的教育與“雙向溝通”活動的有機結合。
(2)發揮維權職能,為困難母親排憂解難。關注貧困、單身母親,傾聽她們的呼聲和願望,切實維護她們的合理利益和要求。
(3)發揮服務職能,充實和發展家政、家務服務載體。在現有的服務載體基礎上,廣泛聽取社區家庭的服務願望,結合女性素質教育增添相關服務內容和項目,為廣大家庭及母親提供便利條件,同時積極安置下崗、貧困母親就業,推進女性的社區就業工作。
4、學校輻射社區,社區指導家教,促成母親素質教育的社會合力。
(1)將家庭教育、母親素質工程納入社區教育整體計劃,辦好“家長學校”,適時開辦“母親學校”,根據不同層次母親的需要,確定教育內容,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實施母親素質教育,同時積極探索家庭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把家庭素質教育作為一門科學進行深入的研究。
(2)發揮社區功能和家教載體的優勢作用,圍繞素質教育、家教主題,開展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配合學校培養、樹立一批“好母親”典型,使每一位母親都能意識到自己的角色責任和社會責任。同時,積極提倡家庭中與雙親撫養相一致的雙親教育。
(3)將母親素質教育工程與社區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相結合,家庭素質教育成果納入“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工作。
代表小資料:
郭新志,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腦康復醫院院長。
更多報道請見中國經濟網“改革2014——2014全國兩會專題”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