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0日15: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郝红波 专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与城市的融合问题逐渐凸显。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脑康复医院院长郭新志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外来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地区,文化、精神素质不高,在为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给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等带来负面的影响。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脑康复医院院长郭新志做客中经在线访谈。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郭新志代表认为,2011年山西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5年山西省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1.8个百分点,五年力争有3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我们暂且不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利弊,我们要反思的是一大批村民变成居民,农民变成市民,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着力提升市民素质,把广大农民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市民,实现城市化推进与市民素质提升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目前市民素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更新还不快,市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制观念还不强。尽管许多农民身份已转变成市民,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小农经济、小生产者的农民意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公德意识、集体观念淡薄,道德信任危机严重,法制意识不强,外来务工人员犯罪问题十分突出。二是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就业、创业技能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许多市民由农民演变而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市民因长期务农,缺乏一技之长,就业技能、创业本领不强,失地失业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到无所适从、难有作为。三是环境意识、卫生观念还很淡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任重道远。举止行为是否文明,生活方式是否科学,是衡量农民有未融入市民队伍的重要标志。与城市主流居民相比,在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文明习惯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因此,改变陈规陋习,规范举止行为,把农民从相对落后的思想和生活状态中转变过来,任务十分艰巨。
郭新志代表建议:
1、政府要把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作为提升市民素质的首要任务,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宣传形式,切实转变市民观念。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经常性和突击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调动新闻、舆论、宣传、教育等各部门的力量,把“创文明城”与“育文明人”相结合,使城市居民从“农民”逐步转变成“市民”。
2、要把创建文明社区作为提升市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以科技、法律、文体、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以社区文化中心、市民学校为教育阵地,以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争创工作为基础,采取从“说教式向引导式”、“号召式向激发式”、“单向被动式向参与活动式”的转变措施,以实现社区“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为目标,全面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同时,根据中心区、开发区乡镇农民居住情况的变化趋势,逐步做好文明村向文明社区的转变过渡工作。
3、建立教育培训机制。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筹计划、安排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采用传统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字化网络教育两种方式进行,并对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检查和监督等;把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委托教育机构或终身教育集团(筹备中)进行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特别是创业就业技能教育培训可以有多个内容模块可供选择,实行积分制或参照职称计算机考试类似的形式进行考试考核,各项均合格达到积分要求后颁发合格证书。
4、建立经费和制度保障机制。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难入社会公益性事业的范畴,利用政府投资或财政补贴的形式,免费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制定相关规定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教育培训并获得相应认证方可办理登记。
5、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警示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从引导和制约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入手,引导广大市民从典型身上感悟到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逐步升为相当稳定的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一个典型带动一群先进的“滚雪球”效应;采取法律制裁方式,从严惩处,强化奖惩激励,以规范和约束人的思想行为;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代表小资料:
郭新志,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脑康复医院院长。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经济网“改革2014——2014全国两会专题”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