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7日17:59 手机看新闻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这些年天津毫不动摇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明显效果。请您介绍一下是怎么做的。
黄兴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代表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可以说,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未来。2010年9月,我们启动了这项工作,到现在已经是第五年,通过全市各方面积极努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以形容为四句话,叫“雨后春笋、百舸争流、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具体讲,就是实现了“三个明显提升”:一是企业数量明显提升。2013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比2010年增加3.75万家。二是企业实力明显提升。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425家,比2010年增加1715多家。三是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净利润达到590亿元,税收430亿元。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来讲,就是“五个有力促进”:一是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到83%,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的37%。二是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市7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85%的科技小巨人企业,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拥有有效专利占全市企业的55%,涌现出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开发出一批行业尖端的“杀手锏”产品。四是有力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全市近9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民营的,成为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五是有力促进了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吸纳就业占全市就业总量25%,去年职工年均收入6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40%,平均每个股东净资产约230万元,相当于新增了20万个资产超过200万元的“小老板”。
在具体工作上,主要从五个方面聚集发展力量:
一是政策聚焦。先后出台了“若干意见”、“五年成长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十条政策”和一系列配套措施,在财政、金融、工商、人才等方面,实施政策聚焦。三年多来,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8亿元,引导金融机构累计向企业发放贷款2100多亿元。
二是工作聚力。在组织领导机制上,成立了全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我担任组长,建立了全市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也成立了领导机构和专家认定机构。在干部帮扶机制上,规定各区县处级以上干部,三年内每人至少帮助引进一家、创办一家、转型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考核奖励机制上,将这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范围,每年末全市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干部予以表彰。
三是服务聚心。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实行注册资本“零首付”。建立了“科服网”,为企业提供创业、技术、金融、人才、信息等全方位综合服务。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促进仪器和设施共享共用。同时,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企业、按需服务,帮助企业把政策用活用好用到位,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
四是筑巢聚才。加快各类园区和楼宇经济发展,建成一批孵化转化产业化载体。围绕“863”计划项目、中关村上市企业等重点板块,引进聚集大量科技企业。制定完善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留学生、研发团队、高管人才等,带成果、带技术、带资金来津创业,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五是宣传聚势。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支持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深入做好政策解读,使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泛开展创业大赛、企业培训、银企对接等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努力形成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业激情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 | ![]() |